重刋道藏辑要
白玉蟾眞人章句
复圭子程以甯阐疏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无着是以有德不自有其德下德不失德有所窒碍是以无德
与道相违○病其执着上德无爲无所事於心而无以爲何所爲也下德爲之逐妄迷眞
而有以爲道无可爲○以德求感便有作爲上仁爲之以心合道而无以爲寂然不动上
义爲之以物爲心乃昧所见而有以爲流而忘返上礼爲之道法自然而莫之应去道
远矣则攘臂而仍之自昧其天○以礼齐物物终不能齐搀以势力愈见不齐故失道而後德
不能神其神失德而後仁不能性其性失仁而後义不能心其心失义而後礼
已失其眞○以仪文玉帛爲礼比义又下也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已非自然前
识者道之华○弃实得虚而愚之始也不可以知知知卽不知是以大丈夫处
其厚不处其薄还湻返朴○不求识而求道居其实不居其华收视返听故去彼
取此囘光返照○去虚华取敦朴
李元素曰上章云道常无爲故次之以上德不德上德无爲
故合道下德有爲不合道仁义犹近德可爲近道之阶礼者
纯是作爲多不实以礼齐物物转不齐盖有爲终有失也执
之不失亦可渐入佳境自仁义而返德自德而返道直造无
爲也前识者智识也智识者失道之始故曰道之华有道者
不处沈蛟门曰至人无爲去知与故循天之理不言而如神
不??爲仁义礼而仁义礼时出而不穷应物而无形是谓
未始出吾宗上德也得无所得者也惟无所得是以有德也
自此而下一涉於心思作爲可名可称之境若仁义礼者皆
爲下德仅能合於守道不失德而已自有得之之名而太朴
始漓全体始析其去德也远矣是以无德又曰道无在而德
有在道降而爲德德无迹而仁有迹德破而爲仁仁无别而
义有别仁坏而爲义义无饰而礼有饰义衰而爲礼谓之上
仁上义上礼非假之者也而弊犹至此又况其假之者乎故
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忠信在中不言而饮人以和是
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礼者
盛揖让之容繁登降之节倡则必其应施则必其报一有不
答则起而相校故礼立而文行实意衰矣实意衰故人怀轻
鄙徂诈之心而乱从起矣前识所谓智也仁义与礼皆从此
出故特揭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
薄忠信而已矣何以礼爲居其实不居其华道而已矣何以
前识爲追踪上德而返自然之朴终不忍舍此而取彼也凡
老君之言皆爲明智者辨非与守管龠绳墨者论也故其道
爲至道其文爲秘文仁义礼有偏言而道德无偏言仁义礼
之名有方而道德之名无方也论大道莫先於道德爲其名
浑成而无端论立教莫先於仁义礼爲其名切近而眞实失
道而爲德失德而爲云云者犹降祖而爲父降父而爲子云
云耳老君详於上而畧於下明大道之源而息支离之弊将
令子子孙孙常以祖宗之心爲心顾子孙众多老君之言可
行於有道之器不可行於凡品是以孔子之教必详於下使
中人以下亦可以循规蹈矩而不爲恶至於性与天道子贡
之俦亦云不可得而闻者此也○复圭子曰吾儒言道有天
人太上言德有上下上德卽天道也不自见德是以无往而
非德下德卽人道也执着於德仅不失而已反与自然不合
是以无德上德无爲本体淸净也而无以爲并制作亦不事
其结绳之世乎下德爲之澡雪其精神而有以爲则法网渐
多其三代之世乎仁则德泽及於民矣苐上仁虽有作爲而
卒归於无爲王者之风也义则裁割断制之意矣苐上义亦
渉意气而不免多事五霸之风也德有上下而仁义无上下
上礼者制礼之初也有应者必有不应者至於攘臂而仍之
礼斯下矣吾遡其源道降而德德降而仁仁降而义义降而
礼夫礼原以止乱不知者以爲挽浇爲湻息纷爲恬甯知繁
文胜而矫僞生雍容盛而武备衰岂非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乎前识原以破愚不知者以爲宣扬大道化暗爲明甯知眞
实丧而浮华显智识开而羣奸出岂非道之华而愚之始乎
夫华者不实实则厚华则不厚安有大丈夫而不处厚乎欲
处厚者所当黜礼去识而後大道可几○薛蕙曰程子有言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则道德
仁义礼分而爲五也窃谓老子此言所以究道德之终始而
着其厚薄之渐也语其始则一本而已及其终也去本寖远
而德寖异矣诚岂分而爲五而泮然不相合哉且老子之言
本爲易见其曰礼者忠信之薄谓之薄矣不曰非忠信也前
识者道之华谓之华矣不曰非道也是则老子之言不爲不
明岂程子偶未之思乎又议者咸曰仁义礼法圣人治天下
之具也老子之学乃欲弃仁义绝礼法使其说行天下恶得
不乱乎至於後世士果有尙淸谈而废实行嗜放达而遗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