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S 1140b(殖民点代号:深冰-9):
一颗被全球性厚冰壳覆盖的星球,冰下是广阔的液态海洋。探测显示海洋中存在着复杂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甚至可能有初级多细胞生物。殖民点“深冰-9”建立在一座巨大的冰山上。利用地热钻探技术,在冰层深处建立了温暖的水下基地。
基地由高强度透明复合材料构成,其维生系统和大型设备由小型反物质堆供能,热能则巧妙地通过热交换系统用于融化冰层,扩展基地和获取液态水。
居民(约7万人)如同生活在巨大的海底观测站中,可以直接研究奇异的深海生物和地质活动。这里不仅是生物学的前沿阵地,其独特的水下建筑技术、极端低温材料、地热能源利用经验,为其他冰卫星殖民提供了宝贵模板。
TRAPPIST-1e(殖民点代号:微光-3):
围绕一颗超冷红矮星运行的行星,恒星活动相对温和。虽然处于宜居带,但光照极弱。殖民点“微光-3”充分利用了行星的地热资源,建立在地下溶洞网络中。地面部分仅有必要的出入口和能量收集阵列(主要用于信号伪装和补充)。
穹顶内模拟了温和的类地光照环境,但更侧重于无土栽培、人工合成蛋白和封闭生态循环系统的极限研究。人口8万,主要是生态学家、农业专家和循环技术工程师。其核心能源同样依赖深埋地下的反物质堆,确保在微弱光照下的稳定运行。
这里产出的封闭生态圈数据,是“天山-4”改造和未来深空殖民的宝贵经验包,其高效的资源循环技术也推广到了其他殖民点。
广域分散点:
更多的B计划殖民点散布在广袤而“贫瘠”的星域中。例如“尘霾-5”(利用浓厚尘埃带掩护的小型观测前哨,人口仅5千,专职监听虫族通讯和星盟动向,其反物质堆功率被压缩到最低,信号隐匿至极限);“气矿-12”(气态巨行星轨道空间站,开采稀有气体和氢同位素,空间站动力核心为小型反物质引擎);“岩心-8”(高度贫瘠但地质稳定的岩质行星,建立深埋地下的种子库、基因库和核心数据备份中心,人口仅2万守卫及技术人员,其能源核心深埋地幔,多重屏蔽)。
这些点人口大多在5千至8万之间,规模小,高度专业化,生存隐蔽性压倒一切。它们配备最强的“影衣”伪装系统和短距跃迁能力,如同洒入星海的无数暗子。运输主要依赖经过特殊改装、具备更强独立生存和隐匿能力的“鲲鹏级”中型舰只(搭载小型反物质引擎,航程和机动性远超旧式聚变引擎),而非显眼的“方舟级”母舰。
“B计划52个殖民点,”关哲总结道,语气如同在黑暗中擦拭利刃,“构成了一个纵深超过80光年的‘静默网络’。它们是我们的眼睛、耳朵,是生物学利剑的锻造炉,更是文明火种最隐秘的庇护所。猎户座的阴影,是我们最好的屏障。‘方舟之鉴’的成果,已开始融入新一代‘静默狂潮’系统,锋芒隐于无形。”
星图的右翼,人马座旋臂方向(位于人马座主悬臂),一片被命名为“新华夏星域”的区域,光点数量虽少于A、B计划,却散发着最浓郁的生机与希望。一个清亮而充满力量的女声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元帅,殖民C计划总指挥李艳,向您汇报。” 李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星图旁。她站在“天山-4”昆仑市最高的观景平台上,身后是沐浴在柔和人工天光下的繁华穹顶都市,绿树成荫,街道整洁,小型穿梭艇在空中井然有序地飞行。
微风拂过她利落的短发,明亮的眼眸中映着城市的灯火与远方的星辰。她左手下意识地轻轻抚过右手无名指上一枚样式简洁却异常坚固的合金指环——那是与孔方佳在战火纷飞中缔结的誓约象征。
“殖民C计划起步最晚,但目标最纯粹——为人类寻找并建设真正的新家园!依托‘夸父编队’奠定的基础,以及后续‘方舟纪元’移民舰队的持续努力,我们已在人马座主悬臂及邻近区域,成功建立了20个环境优良、适宜长期发展的殖民星球!这里是漂泊者的归宿,是文明延续的田园诗篇。”
这里的殖民点,是地球文明的延伸与升华,承载着最深切的情感与期盼。
天山-4(殖民点代号:新昆仑 / 天山主星):
C计划的核心与明珠。全息影像拉近,展示了这颗星球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洋覆盖率已从最初的15%提升至35%,通过精准的“彗星撞击”和引流工程,形成了覆盖主要大陆的均衡水系网络。
广袤的棕褐色陆地被大片的绿色覆盖——并非原生植被,而是通过“星植催化”技术快速生长的、经过基因改造的超级固氮植物和先锋树种。巨大的生态穹顶城市散布在主要河流三角洲和沿海平原,如同绿色地毯上璀璨的钻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