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程氏妹文
陶渊明
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
呜呼哀哉!惟我逮事,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未知有志。弱冠逢家乏,母兄见骄,不涉经学。彭泽去官,家贫无储。值汝登行,百罹备经。存翘勤而匪懈,没吾欢于一朝。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林下,夷险相俱。岂谓程氏,快及中年,奄然朝露。阶庭空矣,棺殡远归。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如何一往,终天不返!寂寂高堂,何时复践?藐藐孤女,曷依曷恃?茕茕游魂,谁主谁祀?奈何!奈何!
汝之丰才,奈何无用?汝之清识,曾不克申。昔在江陵,重罹天罚。兄弟索居,乖隔楚越。伊我与尔,百哀是切。黯黯高云,萧萧冬月。白雪掩晨,长风悲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
余惟人斯,昧兹近情。蓍龟有吉,制我祖行。望庐指期,临穴永诀。遗情想像,顾影凄恻。
昔先君之爱女,即同生之娣也。自幼及长,未尝远离。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同气,情过友生。欢乐永绝,悲痛靡愆。
呜呼哀哉!余既有志,尔亦同怀。奈何舍我,一旦长乖。昔我闻丧,将自吴越。内顾奔弛,事与愿违。天地辽阔,中涂徘徊。临穴永诀,抚榇尽哀。遗情想像,顾景衔悲。
今我来思,涕零东楚。天高路遥,人生几何!奄忽若飙,卧莫知所。弃我丘园,在天之隅。存既不可见,没又不可闻。日徂月流,寒暑代迁。死生异方,存亡有间。侯星叫月,夕梦宵魂。临祠感痛,中心若摧。
呜呼哀哉!尚飨!
……
赏析:
《祭程氏妹文》是陶渊明为悼念远嫁武昌不幸早逝的妹妹而作。在古代,交通不便,亲人分离后相聚不易,妹妹的离世对陶渊明而言是沉重打击,他饱含悲痛写下此文,以寄哀思。
一、情感真挚深沉
1. 痛失至亲的悲恸:文章开篇“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渊明以少牢之奠,俯而酹之”,直接点明祭奠时间与缘由,质朴的叙述已隐隐透出哀伤。“如何一往,终天不返!”这突如其来的诘问,如晴天霹雳,将作者痛失妹妹的悲恸毫无保留地宣泄而出,那种至亲永别的绝望与痛苦,瞬间击中读者内心。
2. 回忆往昔的温情与眷恋:“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作者回忆年少时与妹妹相伴成长,自己十二岁,妹妹仅九岁,从懵懂无知起便相互扶持。这段童年回忆满是温情,也正因如此,此刻的生死相隔才更显残酷。“方当偕老,中路先倾。”本期待与妹妹相伴到老,她却中途离世,强烈的反差进一步加深了作者的眷恋与哀伤,往昔的欢乐与当下的悲痛交织,情感真挚浓烈。
3. 对妹妹品德的敬重与追思:“德音孔昭,幽明永隔。”高度赞扬妹妹美好的品德声名远扬,即便生死殊途,她的品德依然熠熠生辉。作者通过对妹妹品德的追思,表达出对她的敬重,这种敬重与亲情融合,使情感层次更为丰富,不仅是亲人离世的悲痛,更是对美好品德消逝的惋惜。
二、结构清晰有序
1. 点明祭奠缘起:文章开篇交代祭奠的具体时间“维晋义熙三年,五月甲辰,程氏妹服制再周”,并说明以少牢之礼祭奠,让读者迅速了解写作背景,为全文奠定哀伤基调。
2. 回忆过往情谊:从“我年二六,尔才九龄”开始,作者详细回忆与妹妹一同成长的点滴,从童年的相伴到对未来偕老的期许,再到妹妹的突然离世,时间线索清晰,情感随回忆层层递进,逐步展现出对妹妹的深厚情谊和失去她的痛苦。
3. 抒发内心悲痛与祝愿:在回忆之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妹妹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如“感惟崩号,兴言泣血”,最后以“庶几有知,魂兮不遐。呜呼哀哉!”寄托希望妹妹在天之灵能感知自己的思念与祭奠之情,使文章在悲痛氛围中结束,结构完整。
三、语言质朴自然
1. 质朴无华的表述:语言简洁质朴,不事雕琢。如“奈何兮一往,终天不返!”“寻念平昔,触事未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表达内心想法与感受,毫无华丽辞藻堆砌,却能真切传达出悲痛之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哀伤,体现出陶渊明一贯的自然文风。
2. 细节处见深情:虽语言质朴,但在细节描写上饱含深情。“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简单勾勒与妹妹一同劳作、同舟共济的场景,细节生动,使读者仿佛能看到兄妹俩相处的画面,感受到其中深厚情谊,质朴语言因细节而充满感染力。
四、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1. 反映东晋社会家庭观念:从文中对兄妹情谊的深刻描绘,可窥探东晋时期社会对家庭伦理、亲情的重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家庭成为人们心灵的重要寄托,陶渊明对妹妹的深情厚谊,是当时社会家庭观念的一个缩影,为研究东晋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素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