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文庙旁,曾矗立着规模宏大的成都贡院,它是明清时期全川乡试的考场。贡院内号舍鳞次栉比,每间仅容一人伏案书写,考生们需在此度过九天六夜,完成三场考试。相传每逢开考,贡院上空便萦绕着墨香与烛火,彻夜不熄。
光绪年间,一位来自凉山的考生在此创造了奇迹。他自幼随父放牧,却坚持在羊皮上习字。进入贡院后,他以一篇《论西南夷地治理策》震惊考官,文中结合亲身经历,提出“以文教化,以商富民”的见解,最终高中举人。成都贡院不仅是选拔人才的场所,更见证了无数寒门子弟的逆袭之路,其红墙黛瓦间,至今仿佛还回荡着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
4.2 阆中贡院:风水宝地出英才
阆中贡院坐落于嘉陵江畔,四周群山环抱,被堪舆家视为“文运昌盛”之地。这座贡院始建于宋代,历经明清修缮,保留着最完整的科举考场格局。考生们需穿过“龙门”,接受严格搜身,方能进入考场。
传说清代一位阆中考生在考试前夜,梦到三国名将张飞为他掌灯。次日考试,他文思泉涌,将张飞的忠义精神融入策论,深得考官赏识。阆中贡院走出的学子,不仅文章出色,更兼具侠义风骨。如今,这里复原了科举考试场景,游客可身着古装,体验“金榜题名”的喜悦,感受千年科举文化的魅力。
五、文脉永续:从古代书院到现代传承
5.1 岷江书院: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灯塔
岷江书院,承载着巴蜀千年文脉。传说古岷江常泛滥成灾,一位云游文人目睹百姓疾苦,决心以文化之力济世。他在江边建书院,既授科举之学,又研治水之术。学子们白天研读典籍,夜晚探讨李冰治水方略,将知识化为守护家园的力量。
历经岁月洗礼,岷江书院多次重建。近代,它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学子们在此传阅《新青年》,探讨民主与科学;如今,书院开辟“非遗工坊”,邀请蜀绣、川剧大师授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经世致用”的办学初心。
5.2 现代书院:传统与创新的交融
明善书院,是新时代巴蜀书院的代表。这里既有“四书五经”研读班,也有“国学+科技”的创新课堂。学生们身着汉服诵读《论语》,转眼又在VR教室“穿越”到古蜀文明现场。一位00后学子在此研习古琴后,将《流水》改编成电子音乐,在网络平台收获百万点击,让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从温江陈家桅杆的私塾灯火,到明善书院的智慧课堂;从科举考场的状元红榜,到现代学子的创新实践,巴蜀文脉如岷江之水,奔腾不息。那些古老的书院传说、科举故事,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化作每个蜀人心中对知识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必将续写更多动人的文化传奇。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www.wanshuwx.com)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万书文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