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科举星河:巴蜀状元的璀璨传奇
2.1 唐代双璧:范崇凯与尹氏兄弟
唐玄宗开元四年,内江才子范崇凯高中状元的喜讯传回蜀地。相传他自幼天赋异禀,过目成诵。进京赶考途中,他在一座古寺借宿,老和尚见其气宇不凡,赠予一支毛笔,称此乃文曲星用过的“神笔”。考场上,范崇凯握笔疾书,文章气势磅礴,令主考官拍案叫绝。他所作的《花萼楼赋》,更是将大唐盛世的气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一时洛阳纸贵。
阆中尹枢、尹极兄弟,则创造了科举史上的奇迹。唐德宗贞元七年,七十高龄的尹枢竟高中状元。考前,他曾梦到仙人托梦:“汝文才已备,此科必中。”尹枢虽年事已高,却凭借深厚学识与人生阅历,在考场上从容作答。其弟尹极受兄长鼓舞,潜心苦读,于唐宪宗元和八年亦摘得状元桂冠。兄弟二人先后夺魁,成为文坛佳话,激励着无数巴蜀学子: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2.2 宋代风华:陈尧叟兄弟与张孝祥等才俊
宋代阆中,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名震天下。陈尧叟自幼聪慧,传说他曾在嘉陵江边救起一条红鲤。当夜,鲤鱼化作少女,赠他一本《天机策》,并预言他将状元及第。此后,陈尧叟日夜研读,在宋太宗端拱二年高中状元。其弟陈尧咨不仅文章出众,箭术更是一绝,人称“小由基”。兄弟二人一文一武,在朝堂上各展所长,成为巴蜀学子心中的“双子星”。
资阳赵逵以正直闻名。赶考途中,他将仅有的盘缠赠予饥寒交迫的老者,殊不知老者竟是隐世高人。考试当日,赵逵文思泉涌,笔下如有神助。宋高宗见其文章,赞叹道:“此乃朕之包拯也!”简阳张孝祥更是文坛巨匠,他创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时,仿佛有浩然之气注入笔端,将爱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他高中状元后,词作广为流传,与苏轼并称“苏张”。
2.3 明代鸿儒:杨慎的传奇人生
新都状元杨慎,出身名门,父亲杨廷和为内阁首辅。传说他幼时读书,常有五彩神鸟落于窗前,鸣叫婉转,似在伴读。正德六年,杨慎以一篇《平云南颂》惊艳全场,高中状元。他博古通今,着作等身,在文学、史学、哲学领域均有建树。
然而,命运弄人。因“大礼议”事件,杨慎被贬谪云南。在蛮荒之地,他并未消沉,反而深入民间,传播巴蜀文化。他收集当地民歌,整理典籍,写下“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诗句,描绘云南之美。其代表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道尽人生沧桑,成为千古绝唱。
2.4 清代典范:骆成骧的教育情怀
资州(今四川资中)状元骆成骧,家境贫寒却志存高远。求学时,他常借月光读书,油灯熄灭时,窗外总会准时洒进皎洁银辉,仿佛上天为他掌灯。光绪二十一年,他以“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字殿试策论打动光绪帝,高中状元。
骆成骧一生清廉,心系教育。他创办“资中中学堂”,亲自授课,将“天下无如吃饭难,世上唯有读书高”的箴言刻于学堂墙壁。他常对学生说:“读书不为做官,而为明理;明理不为利己,而为报国。”在他的影响下,无数巴蜀学子投身教育与实业,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三、星群闪耀:进士与举人背后的故事
3.1 明代涪州进士群像
明代涪州,夏铭、夏邦谟、夏国孝等先后高中进士,形成耀眼的“涪州进士群”。夏铭出身寒门,常借宿藏书楼苦读。一日,他在阁楼角落发现失传已久的《巴蜀舆地志》,如获至宝。书中对川江水利的记载,成为他日后治理水患的重要参考。
夏邦谟为官清廉,任地方官时遇大旱,他带领百姓掘井找水。疲惫昏睡间,梦到仙人指引,果然发现地下暗河,解了百姓燃眉之急。夏国孝则醉心学术,着有《巴史考》,填补了巴蜀历史研究的空白。这些进士虽未摘得状元桂冠,却以各自方式,在朝堂与民间书写着传奇。
3.2 清代巴蜀举人的奋斗历程
清代举人夏裕纶、夏肇庸,同样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夏裕纶多次乡试落榜,却愈挫愈勇。他在书房悬挂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以此自勉。最终,他在第七次考试中高中,成为当地劝学的典范。
夏肇庸则是有名的孝子。备考期间,母亲重病卧床,他白天照料母亲,夜晚挑灯苦读。为缓解母亲病痛,他将书中有趣的故事讲给母亲听。母亲被他的孝心感动,病情逐渐好转,而他也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这些举人用坚持与温情,诠释了“修身齐家”的传统美德。
四、考场遗韵:巴蜀大地的科举记忆
4.1 成都贡院:红墙内的科举风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