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3日,红星集团总部会议室的吊扇吱呀作响,却驱散不了盛夏的闷热。陈志远站在窗前,指尖轻轻敲打着刚从深圳带回的IBM电脑宣传册,铜版纸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宣传册扉页上那个醒目的蓝色标志——"IBM PC/XT",已经被他用红笔圈了三次。
"真要花这个冤枉钱?"张建军一脚踹开会议室的门,军绿色工装后背湿透了一大片。他手里攥着半张皱巴巴的报价单,上面的数字让他的眉头拧成了疙瘩:"一台电脑要两万八,够买三台新机床了!"
苏晓梅正伏案核对上个月的财务报表,闻言抬起头来。少女今天扎着清爽的马尾辫,发梢随着转头的动作轻轻摆动。她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钢笔尖在某个数字上轻轻一点:"建军哥,财务科上月加班费就支出了四千六,而手工账目错误导致的损失超过八千。"
楚明月适时打开投影仪,幕布上显示出她精心制作的数据对比图。左侧是红星当前二十人财务团队手写账本的错误率——8.7%;右侧则是深圳某外资企业使用电脑记账的误差——0.03%。更触目惊心的是底部的时间成本对比:手工完成月度报表需要72小时,而计算机只需要3小时。
"这不是浪费,是投资。"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黑色塑料方块,轻轻放在会议桌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那是一块5.25英寸的软盘,在阳光下泛着神秘的蓝光。
财务室的电灯突然闪烁了几下。苏晓梅坐在崭新的IBM电脑前,纤细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不敢落下。显示器发出的冷光映在她脸上,将少女的紧张照得一览无余。
"按F1键进入系统。"秦雪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白大褂袖口滑出一张写满DOS命令的纸条。女医生今天戴了副金丝眼镜,镜片上反射着跳动的绿色光标。
随着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屏幕上突然跳出"红星财务系统1.0"的字样。这是楚明月熬了三个通宵编写的程序,简陋的界面下藏着革命性的功能——自动生成凭证、计算工资、甚至能预警异常支出。
"滴——"打印机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苏晓梅连忙俯身查看,发现一张领料单的数字与历史数据严重不符。她迅速调出关联记录,屏幕上立即显示出蛛丝马迹:采购科王科长连续三个月在同一供应商处超量采购,而这家"诚信五金"的注册地址,竟与赵明辉表弟的住宅完全一致。
"建军,带上这个。"陈志远递给张建军一个砖头大小的黑匣子。工程师困惑地按下顶部的红色按钮,匣子突然发出机械女声:"数据备份中...请勿断电。"这是楚明月从香港杂志上看到的创意——用录音机磁头改造的原始移动硬盘。
凌晨两点,张建军带着突击队冲进采购科办公室。手电筒照亮了满地狼藉——王科长正指挥几个亲信烧毁账本,火盆里的纸张已经化为灰烬。但所有人都没注意到墙角那台静静运转的电脑,硬盘指示灯还在规律闪烁。
"接着烧啊。"张建军冷笑着按下黑匣子的播放键,打印机突然自动工作,吐出一份完整的采购清单。每一笔问题交易都被红框标注,最后页还附着一张王科长与赵家人在"大富豪酒楼"的合影——日期正是上次突击检查的前一天。
三车间的老师傅们围在新安装的电脑前,像看外星怪物一样盯着屏幕。马师傅壮着胆子戳了戳键盘,被突然响起的开机音乐吓得后退两步。
"这铁盒子能记住我车过的每一个零件?"他摸着胡子拉碴的下巴,眼睛瞪得溜圆。屏幕上正显示着他昨天加工的五十个轴承套,每个的尺寸误差都精确到微米。
楚明月适时调出对比数据:自从数控车床联网后,马师傅小组的废品率从12%直降到1.5%。更震撼的是屏幕右侧的滚动排名——这位曾经的抵触者,现在高居"质量标兵榜"首位。
"老马,你儿子不是在省城上学吗?"张建军突然递过来一个牛皮纸信封。马师傅颤抖着打开,里面是一张彩色照片——他儿子正在学校的计算机房里操作同样的IBM电脑,背后墙上贴着"红星雏鹰计划"的横幅。
林美玲这次换了策略。她穿着红星女工制服混进办公楼,胸前别着不知从哪弄来的工牌。鳄鱼皮包里装着精心准备的"礼物"——一瓶掺了磁粉的墨水,只要倒进打印机,就能让整个系统瘫痪。
但她没算到秦雪的防备。当她把墨水倒入打印机时,机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天花板上的消防喷头同时启动,稀释的墨水顺着她的长发往下滴,在雪白的衬衫上染出诡异的蓝色。
更致命的是,藏在打印机底部的相机已经拍下全过程。第二天,这些照片出现在赵氏集团每位高管的办公桌上——每张背面都印着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证据链,详细记录着林美玲这半年来的每一次破坏行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