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贫民田诗
谢朓
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
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
将无富教礼,孰有知方性。
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
察壤见泉脉,觇星视农正。
黍稷缘高殖,穱稌即卑盛。
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
遥树匝清阴,连山周远净。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
既微三载道,庶藉两歧咏。
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
……
赏析:
《赋贫民田》是谢朓在地方任职时所作,展现了他作为官员对民生的关怀以及治理地方的理念与期望。
一、起笔阐述理政机缘与态度
“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诗人表明自己任职并非刻意逢迎,而是秉持恭敬之心期待带来特别福祉。中年历经不同职位,到此时主管地方政务。起笔奠定了诗人认真负责、心怀使命的理政基调,让读者感受到他对此次任职的重视与担当。
二、表明恤贫决心与治政理念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将无富教礼,孰有知方性。”诗人强调与民众共同治理的情谊,不敢忘记抚恤贫困疾苦之人。认为只有通过使百姓富足并施以礼教,才能让民众懂得礼仪规范。此句体现诗人深知民生与教化的重要性,将恤贫作为首要任务,且明白物质富足与精神教化相辅相成,为后续治理举措的描述做铺垫。
三、提出具体治政举措
1. 经济层面:“敦本抑工商,均业省兼并。”诗人主张重视农业这一根本,抑制商业过度发展,平衡民众产业,减少土地兼并现象。在当时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此举措旨在保障农民权益,稳定农业生产,让百姓有稳定生活来源,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2. 农业生产指导:“察壤见泉脉,觇星视农正。黍稷缘高殖,穱稌即卑盛。”诗人关注土壤状况探寻泉脉,观测星象把握农时,指导百姓根据地势高低种植适宜作物。这显示出他对农业生产细节的深入了解,通过科学指导提高农业产量,保障民生。
3. 基础设施与田园描绘:“旧埒新塍分,青苗白水映。遥树匝清阴,连山周远净。”描绘整治后的田园景象,新旧田埂分明,青苗与白水相互辉映,远处树木环绕形成清凉树荫,连绵山脉环绕,环境清幽。不仅展现出治理后田园的井然有序与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诗人治政成效初显,百姓生活环境改善。
四、抒发期望与个人志向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既微三载道,庶藉两歧咏。俾尔仓廪实,余从谷口郑。”面对治理后的良好景象,诗人自斟自饮。虽不敢说三年能实现大道,但希望能如“两歧麦”的典故一样,获得丰收赞誉。期望百姓仓廪充实,自己则效仿隐居的郑子真,功成身退。这表明诗人将百姓富足视为治政目标,且不贪恋权势,展现出高尚的情怀与志向。
五、艺术特色
1. 内容务实,结构清晰:全诗围绕治理地方、抚恤贫民展开,从表明理政态度,到阐述治政理念、提出具体举措,再到抒发期望,层次分明,内容详实,体现出诗人对政务的深入思考与规划。
2. 情景交融:在描述治理举措与成果时,穿插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如“青苗白水映”“遥树匝清阴”等,将治理成效具象化,使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治政智慧,又能领略到乡村的美好景象,增强诗歌感染力。
3. 用典自然:“两歧咏”“谷口郑”等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简洁地表达出诗人对治政成果的期望和个人志向,丰富诗歌文化内涵,展现诗人深厚文学素养。
……
解析:
1. 假遇非将迎,靖共延殊庆
- 解析:“假遇”指凭借机遇,诗人说自己获得任职的机会并非是通过刻意逢迎、钻营奔走得来。“将迎”体现了那些不正当谋取官职的行为,诗人在此表明自身的清正与纯粹。“靖共”即“靖恭”,意为恭敬谨慎,诗人秉持着这样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官职,希望能为当地带来特别的福祉。此句开篇就奠定了诗人认真负责、一心为公的基调,显示出他对此次任职的郑重态度,以及期望有所作为的决心。
2. 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
- 解析:“中岁”表明诗人此时正值中年,“历三台”说明诗人在中年时期已经经历过多个重要职位,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旬月典邦政”指出到此时诗人开始主管地方政务。此句承接上句,进一步阐述自身经历,为下文展开治理理念和举措做铺垫,也暗示了诗人凭借过往经验有信心治理好地方。
3. 曾是共治情,敢忘恤贫病
- 解析:“曾是”有“正是”之意,强调诗人与民众共同治理地方的深厚情谊。诗人深知治理地方并非一己之力,而是与百姓息息相关。“敢忘恤贫病”以反问的语气,突出诗人不敢忘记体恤贫困和患病的百姓。这直接表明了诗人心系民生、将百姓疾苦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他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