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诗
谢朓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
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
梦寐借假簧,思归赖倚瑟。
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
……
赏析:
《春思》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借春日之景,抒发诗人羁旅之愁与归隐之念,情景交融,细腻动人。
一、开篇写景,奠定基调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诗的开篇描绘出一幅春日清晨生机勃勃的景象。茹溪春水潺潺流淌,阰山之上朝阳缓缓升起,点明时令与时间。兰草在晨光中色泽相似,浮萍随波汇聚看似一体,不仅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的和谐之美,还暗示着诗人内心对统一、安定状态的向往,为全诗奠定了清新又略带怅惘的基调。
二、借鸟禽之乐,衬自身之哀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巢中上下鸣叫的燕子和相互嬉戏的黄鸟伴侣,鸟禽在春天欢快地享受着生活,它们的欢乐与和谐,与诗人自身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诗人身处边郊,远离故乡与故人,这种禽鸟的欢乐愈发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乐景写哀情,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羁旅之愁。
三、直抒胸臆,倾诉思念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梦寐借假簧,思归赖倚瑟”。诗人直白地倾诉自己身处偏远边郊,行动受限,无法尽情游乐,与故人长久分离的痛苦。只能在梦寐中借簧管寄托情思,依靠弹奏瑟来抒发思归之意。“借”“赖”二字,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孤独无助时,只能借助乐器排解愁绪的无奈,深刻地传达出对故乡与故人的深切思念。
四、幽思积聚,萌归隐念
“幽念渐郁陶,山楹永为室”。随着思念与愁绪不断在心中郁积,诗人内心的幽思愈发浓烈。“郁陶”一词精准地描绘出诗人忧愁积聚的状态。在这种情绪下,诗人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希望能在山间搭建房屋,长久居住,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恼,在自然中寻得内心的宁静。
五、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中景语皆情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春日景色之中,无论是开篇的生机之景,还是鸟禽的欢乐之态,都与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相互映衬,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含蓄。
2. 对比衬托:通过禽鸟的欢乐与自己的愁苦对比,以及边郊的孤寂与故乡的温暖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落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用词精妙:“借”“赖”“郁陶”等词准确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展现了谢朓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春思》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构思,借春景抒发诗人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谢朓诗歌清新自然又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
……
解析:
1. 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
- 解析:首句点明地点与季节,“茹溪”潺潺,迎来春水的流淌,暗示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开始复苏。“阰山起朝日”描绘了阰山之上,朝阳缓缓升起的壮丽场景。清晨的阳光给大地带来光明与温暖,奠定了整首诗清新、明丽的开篇基调,同时为下文的抒情营造了开阔的背景空间,以山水初醒之景,自然地引出诗人在这春日里的情思。
2. 兰色望已同,萍际转如一
- 解析:诗人放眼望去,山上的兰草在春日阳光的照耀下,仿佛都染上了同样的色泽,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萍际转如一”描写水面上的浮萍,随着水流的波动渐渐汇聚在一起,远看仿佛连成一个整体,呈现出“一”字的形状。这两句从视觉角度细腻地描绘了春天里植物的状态,不仅展现出春天万物生长、和谐统一的景象,还蕴含着诗人对这种和谐、凝聚状态的一种潜意识向往,为下文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思念埋下伏笔。
3. 巢燕声上下,黄鸟弄俦匹
- 解析:“巢燕声上下”描绘出巢中的燕子欢快地上下飞舞,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展现出它们在春天里的活泼与忙碌。“黄鸟弄俦匹”则刻画了黄莺与伴侣相互嬉戏、亲昵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两种鸟禽在春天里欢快生活的描写,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鸟禽之间的亲密和谐与诗人自身孤独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温暖、团聚的渴望,从而巧妙地将自然之景与个人情感紧密相连。
4. 边郊阻游衍,故人盈契阔
- 解析:此句笔锋一转,诗人直言自己身处偏远的边郊,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由自在地四处游玩漫步。“游衍”体现了一种自在、闲适的生活状态,而此时的诗人却被束缚在边郊,这种反差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的无奈。“故人盈契阔”则倾诉了与故乡老友长久分离的痛苦。“盈”字突出了分离时间之久,“契阔”表达了与故人的生离死别、聚散无常,直白地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故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前面春日欢乐之景的衬托下显得愈发浓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