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王主簿有所思
谢朓
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
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
赏析:
《同王主簿有所思》是南朝齐诗人谢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描绘思妇盼君归的场景,细腻地展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
一、首句点题,奠定相思基调
“佳期期未归”,短短五个字,直入主题。前一个“佳期”,点明女子与所思之人曾定下相聚的美好日期,后一个“期”字,则强调对这一约定日期的殷切盼望。然而,“未归”二字如冷水浇头,将女子的期待瞬间打破,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为全诗奠定了哀怨、思念的情感基调,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内心的失落与焦急,为下文女子的一系列举动埋下伏笔。
二、细节刻画,凸显思妇心境
“望望下鸣机”,“望望”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女子一边织布,一边不时抬头远望,期盼爱人归来的神态。织布机发出“鸣”声,本是平常,但此刻在满心牵挂的女子耳中,却格外嘈杂,扰乱她的心绪。终于,她再也无法忍受这等待的煎熬,“下鸣机”,放下手中的织布活计。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细腻地表现出女子因相思而心烦意乱,无法专注于劳作的心境,进一步强化了她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三、场景转换,烘托孤独寂寥
“徘徊东陌上”,场景从室内织布机旁转换到室外的东边田间小路。“徘徊”一词,将女子内心的彷徨、不安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在小路上来回走动,目光不停地向远处张望,希望能看到爱人的身影。此时,空旷的田间小路只有她孤独的身影,愈发烘托出她的寂寥与无助。
四、以景结情,深化相思主题
“月出行人稀”,夜幕降临,月亮缓缓升起,路上的行人越来越稀少。这一景象描绘不仅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女子从白天盼到夜晚,行人都已逐渐归家,而她所盼之人却仍未出现。在这万籁俱寂的氛围中,女子的相思之情愈发浓烈,如月光般,虽无声却无处不在。以景结情的手法,使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女子那无尽的思念与落寞。
五、艺术特色
1. 语言简洁明快:全诗用词简洁,却能生动地传达出思妇复杂的情感变化。如“望望”“徘徊”等词,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却精准地刻画了人物的神态与心境。
2. 借景抒情巧妙:通过“月出行人稀”这一景语,含蓄地表达出思妇在漫长等待后的失望与孤独,景中含情,情因景浓,情景交融,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
3. 结构紧凑连贯:从期待归期未归,到放下织机,再到户外徘徊,最后以月下行人为结,情节层层推进,自然流畅,完整地展现了思妇从盼望到失落的情感过程。
……
解析:
1. 佳期期未归:
- 解析:诗的开篇直入主题,两个“期”字重叠,形成一种急切而强烈的期待感。前一个“佳期”,是女子与所思之人预先约定的相聚日期,饱含着对美好重逢的憧憬与期盼;后一个“期”字,则着重突出女子对这一约定日期的殷切等待。然而,“未归”二字陡然转折,无情地打破了女子的期待,这种期望与现实的落差,瞬间将女子置于失落与焦急的情绪之中。这一句简洁有力,不仅点明了思妇愁绪的缘由,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哀怨、思念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女子内心的煎熬与痛苦。
2. 望望下鸣机:
- 解析:“望望”描绘出女子频繁抬头远望的动作,生动地展现出她在等待过程中那种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神态。她一边在织机上织布,一边不由自主地望向远方,每一次张望都带着满心的期待,希望能看到爱人归来的身影。“鸣机”指织布机发出的声响,在平日,这或许是习以为常的声音,但此刻,对于满心牵挂爱人的女子来说,却成了扰乱她心绪的噪音。“下鸣机”这一动作,表明女子最终无法再忍受这种一边劳作一边等待的煎熬,毅然停下手中的活计。这一细节刻画,细腻入微地表现出女子因相思而心烦意乱,无法专注于日常劳作的心境,进一步深化了她对爱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仿佛能看到一位被相思折磨得坐立不安的女子形象。
3. 徘徊东陌上:
- 解析:场景由此前的室内织机旁转换到室外的东边田间小路。“徘徊”一词,将女子内心的彷徨、无助与迷茫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在小路上漫无目的地来回走动,脚步沉重而迟缓,目光始终焦虑地向远处探寻。这条东陌,或许是爱人归来的必经之路,所以女子才会在此处徘徊不去,期待能第一时间看到爱人的身影。她的徘徊,既是身体上的动作,更是内心纠结与煎熬的外在体现。在空旷的田间小路上,只有她孤独的身影,周围的寂静与空旷愈发烘托出她的寂寥与无助,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女子在等待中的那份孤独与执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