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画
王微
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反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
赏析:
《叙画》为南朝宋画家王微所撰,虽篇幅简短,却在中国古代画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绘画的本质、功能、创作及审美等方面,皆提出了独到且深刻的见解。
一、核心观点
1. 绘画与《易》象同体:王微开篇即提出“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打破了将绘画单纯视为技艺的传统认知。《易经》在中国文化中蕴含着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察,王微将绘画与之相提并论,意在强调绘画并非简单的图像描绘,而是具有与《易》象类似的对世界本质的揭示功能,是一种表达深层精神内涵的载体。
2. 绘画非为实用测绘:针对当时普遍认为绘画是为“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这类实用目的的观点,王微指出绘画的本质并非如此。他认为绘画源于对事物形态的感悟及内心的灵动变化,是画家内心世界对外部物象的主观反映,而非客观的地理测绘或记录。
3. 绘画的形神关系:在创作层面,王微阐述了通过“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来描绘万物。画家以有限的笔触,模拟无限的宇宙万物,不仅要描绘外形,更要传达出神韵。如“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说明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使画面形象富有生气,达到形神兼备,让观者能感受到其中的灵动与生机。
4. 绘画的审美境界:“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描绘了欣赏绘画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优秀的绘画作品能激发观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精神触动,这种审美愉悦甚至超越了金石之乐与珪璋之琛所带来的感官享受。它强调了绘画在精神层面给予人的震撼与启发,凸显了绘画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艺术贡献
1. 提升绘画的文化地位:将绘画与《易》象相联系,极大地提升了绘画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使绘画从单纯的技艺范畴上升到与经典文化同等的高度,为绘画艺术赢得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支撑,推动了绘画艺术在文化层面的深入发展。
2. 强调主观精神表达:王微强调绘画源于画家内心的感悟,突出了画家主观精神在创作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打破了之前绘画过于注重客观描绘的局限,开启了注重画家个人情感与精神表达的先河,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画家更加关注内心世界的抒发,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
3. 丰富绘画审美理论:对绘画审美体验的精彩描述,丰富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理论。他指出绘画能引发观者精神层面的强烈反应,这种对审美感受的重视,为后世绘画审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绘画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审美体验。
王微的《叙画》以其前瞻性的理论观点,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后世绘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
解析:
1. 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
- 解析:王微开篇便点明绘画并非仅仅是一种技艺行为。在古代,技艺常被视为较低层次的活动,而他将绘画提升到与《易》象相同的高度。《易经》的卦象蕴含着古人对宇宙万物、自然规律、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哲学思考。王微认为,优秀的绘画作品同样应具备揭示世界本质、传达深层哲理与精神内涵的功能,强调了绘画在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为后文对绘画本质的探讨奠定基础。
2. 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
- 解析:这里提到擅长篆书和隶书的人,往往以书法技巧高超为荣。王微意在指出,不应仅将目光局限于书法技巧,对于绘画与书法这两种艺术形式,应一同进行辨析,探究它们内在的相通之处。这反映出当时艺术领域中不同门类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可借鉴之处,他倡导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打破艺术门类之间的隔阂,为理解绘画艺术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