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雉子游原泽篇
何承天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
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
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
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
逍遥风尘外,散发抚鸣琴。
卿相非的眄,何况于千金。
功名岂不美,宠辱亦相寻。
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
当世须大度,量己不克任。
三复泉流诫,自惊良已深。
……
赏析:
何承天的《雉子游原泽篇》以雉子起兴,借物言志,通过描绘雉子的志趣,联想到古代避世之士,进而阐述对功名、宠辱的看法,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淡泊名利、坚守自我的情怀,在艺术和思想层面都颇具特色。
一、雉子之志:托物言志表高洁
1. 耿介之姿:“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开篇描绘雉子在原野湖泽间游弋,自幼便怀有正直孤高之心。“耿介”一词赋予雉子独特的精神品质,为全诗奠定基调,暗示诗人对这种高尚品格的崇尚,以雉子自比,表明自身志向。
2. 不慕园林:“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进一步刻画雉子。尽管在原泽觅食饮水需付出艰辛,但它不愿栖息于安逸的园林。园林常象征着世俗的安稳与富贵,雉子的选择体现其对自由独立的追求,不贪图物质享受,坚守自我生存方式,反映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避世之范:借古喻今明追求
1. 抗志之士:“古有避世士,抗志青霄岑”,由雉子联想到古代避世之人,他们将志向高悬于青天般的山峰,“抗志”突出其志向高远,不被世俗所拘束,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与雉子的耿介、不慕园林相呼应,为诗人的思想表达提供历史依据。
2. 逍遥之态:“浩然寄卜肆,挥棹通川阴。逍遥风尘外,散发抚鸣琴”,具体描述避世之士的生活。他们有的寄身于卜卦之肆,有的划船于河川深处,远离尘世,自由自在,披散着头发悠然抚琴。这些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展现避世之士追求精神自由,不受世俗礼法约束,体现诗人对这种逍遥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
三、名利之思:辩证看待悟人生
1. 功名之辩:“卿相非的眄,何况于千金。功名岂不美,宠辱亦相寻”,诗人表明对卿相之位与千金财富并不在意,虽承认功名本身具有吸引力,但指出伴随功名而来的是宠辱相伴。“宠辱相寻”揭示出在功名追求过程中,荣耀与屈辱往往紧密相随,难以避免,体现诗人对功名本质的深刻认识。
2. 忧虞之叹:“冰炭结六府,忧虞缠胸襟”,形象地描绘出因追求功名而内心如冰炭交战,忧愁与顾虑缠绕心头的状态。“六府”指代人体脏腑,表明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对人身心的负面影响,强调过度追求功名会带来精神上的痛苦与负担。
四、自我之省:审慎自知求安稳
1. 量力之悟:“当世须大度,量己不克任”,诗人认为身处世间应具备宽广胸怀,更要对自己有清晰认知,衡量自身能力是否能承担相应责任与追求。这体现一种审慎的人生态度,告诫人们不可盲目追求超出自身能力的事物,以免陷入困境。
2. 泉流之诫:“三复泉流诫,自惊良已深”,“泉流诫”可能指某种蕴含人生哲理的告诫,或许与泉水的自然流动、顺势而为等特性相关。诗人反复思考这种告诫,深感警醒。这表明诗人通过对人生的反思,从自然或前人智慧中获得启示,决心坚守自我,追求内心安稳,不被外界名利诱惑所左右。
五、艺术特色
1. 起兴与象征:以雉子起兴,用雉子象征具有高洁品质和独立精神的人,借雉子行为和志趣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使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增强感染力与表现力。
2. 借古抒情:引用古代避世之士的事迹,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借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抒发自己的向往与追求,使情感表达更具说服力和历史厚重感。
3. 哲理思辨:对功名、宠辱的辩证思考,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强调,蕴含深刻哲理。这种将人生感悟融入诗歌的写法,使诗歌不仅是情感抒发,更具思想深度,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雉子游原泽篇》通过独特艺术手法,传达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在乐府诗中独树一帜。
……
解析:
1. 雉子游原泽,幼怀耿介心
- 解析:此句描绘了小野鸡在原野与湖泽间悠然游弋的画面。“雉子”点明主角,“游原泽”勾勒出其所处的自然、广阔的生存环境,暗示着自由不羁。“幼怀耿介心”则直接揭示雉子从幼时起就怀揣着正直、孤高的品性。诗人以雉子起兴,借雉子的形象自比,为全诗奠定了崇尚高洁品格与独立精神的基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