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雍离篇
何承天
雍士多离心,荆民怀怨情。
二凶不量德,构难称其兵。
王人衔朝命,正辞纠不庭。
上宰宣九伐,万里举长旌。
楼船掩江濆,驷介飞重英。
归德戒后夫,贾勇尚先鸣。
逆徒既不济,愚智亦相倾。
霜锋未及染,鄢郢忽已清。
西川无潜鳞,北渚有奔鲸。
凌威致天府,一战夷三城。
江汉被美化,宇宙歌太平。
惟我东郡民,曾是深推诚。
……
赏析:
《雍离篇》是一首反映战争题材的乐府诗,通过描述一场平叛战争,展现了正义之师的威武、叛乱势力的不堪一击以及胜利后带来的太平景象,同时表达了对中央政权的拥护。
一、背景与叛乱缘由揭示
1. 民众情绪暗示危机:“雍士多离心,荆民怀怨情”,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不稳定的氛围。雍州和荆州地区民众的“离心”与“怨情”,暗示当地可能存在统治不善等问题,导致民心背离,为后续叛乱的发生埋下伏笔,也让读者感受到局势的严峻。
2. 叛乱者的自不量力:“二凶不量德,构难称其兵”,直接点明叛乱是由两个不考量自身德行、自不量力的人发起。他们贸然聚集兵力发动祸乱,凸显其愚蠢与狂妄,从侧面反映出这场叛乱不得人心,为正义之师的平叛胜利奠定了合理性基础。
二、正义之师的出征与威势
1. 奉命出征彰显正义:“王人衔朝命,正辞纠不庭”,表明平叛之师是奉朝廷之命,以正义之辞去纠正叛逆者不臣服的行为,突出了战争的正义性。“王人”代表着中央政权的权威,他们肩负使命,出师有名,使得这场战争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
2. 主帅指挥与军容盛大:“上宰宣九伐,万里举长旌”,“上宰”即主帅,宣布遵循“九伐之法”进行征伐,表明此次军事行动遵循着既定的准则和法度。“万里举长旌”描绘出军队出征时旌旗飘扬、绵延万里的壮观场景,展现出正义之师强大的军威与浩荡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叛乱者望而生畏。
3. 强大的军事装备与士气:“楼船掩江濆,驷介飞重英”,进一步刻画军队的强大。楼船遮蔽了江边,显示水军规模庞大;披甲的驷马飞驰,马身上装饰着重重的缨络,突出了骑兵的精锐与威武。这两句从水陆两个方面展示了军队精良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预示着平叛战争的胜利在望。
三、战争进程与胜利的迅速
1. 正义感召与士气激励:“归德戒后夫,贾勇尚先鸣”,正义之师以德行感召众人,告诫那些犹豫观望的人,鼓励士兵们鼓足勇气,奋勇争先。这体现了正义之师不仅凭借武力,更依靠道德的力量来凝聚人心,激发士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2. 叛乱的迅速溃败:“逆徒既不济,愚智亦相倾”,说明叛乱势力根本无法抵挡正义之师的进攻,其内部无论是愚蠢的还是明智的人都陷入混乱,相互倾轧。“霜锋未及染,鄢郢忽已清”,形象地描绘出战争胜利的迅速,刀剑还未染上血迹,鄢郢等地就已迅速被平定,突出了正义之师的强大战斗力和战争进程的顺利。
四、胜利后的影响与意义
1. 全面肃清与威慑:“西川无潜鳞,北渚有奔鲸”,以比喻的手法说明经过战争,西部地区的叛乱势力被彻底肃清,如同水中无潜藏的鱼;而北方可能仍有残余势力像奔逃的鲸鱼一样,但已难成气候,进一步强调了平叛的彻底性以及对残余势力的威慑。
2. 关键战役与战果辉煌:“凌威致天府,一战夷三城”,正义之师凭借强大的威势直捣敌人的要害之地,一场战斗就夷平了三座城池,展示了战争取得的辉煌战果,彰显了正义之师的强大实力。
3. 和平景象与德化传播:“江汉被美化,宇宙歌太平”,描绘了胜利后江汉地区受到德政的教化,天下都歌颂太平的景象。战争的胜利带来了和平与安宁,中央政权的德政得以传播,天下恢复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了对和平盛世的赞美与向往。
4. 民众的忠诚与拥护:“惟我东郡民,曾是深推诚”,最后表明东郡民众一直以来对中央政权的深深忠诚与拥护,从侧面反映出这场平叛战争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强调了中央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民众心中的根基。
整首诗结构严谨,叙事清晰,通过对平叛战争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和正义之师的威武,更传达了对正义战胜邪恶、和平到来的喜悦与歌颂,同时强调了民众对中央政权的忠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解析:
1. 雍士多离心,荆民怀怨情
- 解析:“雍”“荆”分别指代雍州和荆州。此句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百姓大多人心离散,心怀怨恨。通过描述两地民众对统治的不满情绪,为后文的叛乱情节埋下伏笔,暗示当地局势动荡不安,可能存在统治方面的问题引发民怨,进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