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亡诗·华黍
束皙
瞻彼黍苗,芃芃其特。
禀阳之和,受露之渥。
阳和锡羡,释在中田。
垂颖方苞,实颖实栗。
时靡荏苒,岁聿云暮。
黍稷方华,中田彧彧。
黍稷之穗,还茅绝垄。
愿涖公堂,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以介景福。
……
赏析:
《补亡诗·华黍》围绕黍稷的生长展开,生动展现了从作物生长到丰收祈愿的过程,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与人们的情感诉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思想内容
1. 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感恩:诗开篇描绘黍苗“芃芃其特”,得益于“阳和”与“露渥”,深刻体现出古人对自然滋养生命力量的认知与敬畏。阳光温暖、雨露润泽是黍苗生长的关键,这种对自然恩赐的清晰认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和感恩,意识到生命繁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2. 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关注:诗歌详细叙述黍苗从受自然滋养到“垂颖方苞,实颖实栗”,再到“黍稷方华,中田彧彧”,最后“黍稷之穗,还茅绝垄”的生长全过程,展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密切关注。农业是古代社会的根基,这种细致描绘反映出人们对农业丰收的期盼,以及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3. 丰收祈愿与美好向往:“愿涖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以介景福”生动呈现了丰收后人们举行庆典、祭祀祈福的场景。在公堂之上,人们举起兕觥,向神灵或长辈献上美好祝愿,祈愿“万寿无疆”,祈求更多福祉,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通过丰收祭祀活动传承文化、凝聚社群的意义。
二、艺术特色
1. 细腻的景物描写:诗人运用细腻笔触描绘黍苗生长,如“芃芃其特”“垂颖方苞,实颖实栗”“中田彧彧”“黍稷之穗,还茅绝垄”,从黍苗的茁壮、抽穗、开花到成熟,每个阶段都刻画入微,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庄稼生长,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展现出自然之美与生命的蓬勃力量。
2. 清晰的时间脉络:诗中通过“时靡荏苒,岁聿云暮”体现时间流逝,串联起黍苗不同生长阶段,从黍苗受自然滋养,到生长成熟,再到丰收时节,时间线索清晰,使诗歌叙事有条不紊,让读者感受到生命与季节的紧密联系以及时光的流转。
3. 质朴的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如“瞻彼黍苗”“愿涖公堂”等表述简洁直白,符合农业生活的质朴特点,真实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表达,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更易引起共鸣。
4. 传统的比兴手法:虽未如《诗经》典型比兴般以他物起兴引出所咏之物,但诗中黍苗生长受自然滋养,可看作一种比兴暗示,以自然现象象征生命成长与恩赐,进而引发对丰收、生活的思考与祈愿,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内涵深度,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韵味。
……
解析:
1. 瞻彼黍苗,芃芃其特。
- 解析:“瞻”意为远望,“黍苗”即黍的幼苗,“芃芃”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特”在此处表示独自、出众。诗人远望那片黍苗,它们独自生长得十分茁壮。此句开篇点题,描绘出黍苗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文对黍苗生长过程的描述奠定基础,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2. 禀阳之和,受露之渥。
- 解析:“禀”有承受之意,“阳之和”指阳光的温暖和煦,“渥”表示优厚、充足。这句诗表明黍苗之所以能够茁壮成长,是因为它承受了阳光的温暖,接受了充足雨露的润泽。强调了自然条件对黍苗生长的重要性,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力量的认知,明白生命的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的滋养。
3. 阳和锡羡,释在中田。
- 解析:“阳和”依旧指阳光温暖,“锡”通“赐”,意为赐予,“羡”有丰饶、充足之意,“释”可理解为给予、散布,“中田”即田野之中。此句进一步阐述阳光的温暖给黍苗带来了丰厚的滋养,这种恩赐散布在田野之中,使得整个田野里的黍苗都能受益,描绘出一幅阳光普洒、滋养万物的美好画面,强化了自然对生命孕育的积极作用。
4. 垂颖方苞,实颖实栗。
- 解析:“垂颖”描绘黍穗下垂的样子,“颖”指禾穗的尖端,这里代指黍穗;“方苞”表示谷粒开始包浆,呈现出饱满的状态;“实颖”强调黍穗充实,“栗”形容谷粒饱满坚实。此句生动地刻画了黍苗生长到成熟阶段,黍穗下垂,谷粒饱满的丰收之景,让读者仿佛看到了沉甸甸的黍穗,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即将来临。
5. 时靡荏苒,岁聿云暮。
- 解析:“时靡荏苒”中,“靡”为无、没有之意,“荏苒”形容时间渐渐流逝,“时靡荏苒”即时间不停地流逝;“岁聿云暮”里,“岁”指一年,“聿”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云”也为语助词,“暮”表示晚、将尽,整句意思是一年即将过去。此句感慨时光匆匆,点明了时间的推移,从黍苗生长到此时,已历经一段时间,引出下文对不同时节庄稼状态的描述,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时光感和生命的节奏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