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濑
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
赏析:
《七里濑》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该诗以行旅为线索,借景抒情、托古言志,展现了诗人在仕途不顺时复杂而深沉的心境。
1. 开篇点题,奠定基调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开篇便点明在秋日清晨,长久积压的羁旅愁绪促使诗人举目游眺 。“羁心”一词直接吐露漂泊在外的愁闷,而两个“积”字,强化了愁绪的深厚与长久,为全诗定下了沉郁的情感基调。
2. 触景生情,感伤抒怀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诗人以“孤客”“徒旅”自比,突出孤身一人的漂泊感。面对奔腾不息的急流,联想到时光如逝水般一去不返,不禁心生感伤;舟行途中,江岸陡峭,行程艰难,又让诗人倍感困苦。这里的“伤”与“苦”,是诗人触景生情,将自身的遭际融入对自然的感受之中。
3. 绘景寄情,乐哀相衬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诗人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独特的秋日山水图。浅滩上,溪水潺潺绕过石头,夕阳余晖洒在山间,本是宁静优美之景;然而,繁茂却显荒芜的树林,传来鸟儿的阵阵哀鸣,又为画面增添了几分凄凉。这种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使诗人内心的哀伤更为浓郁。
4. 借景思理,心境转变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眼前的景物勾起诗人对自己被贬斥命运的悲痛,在这哀伤之中,诗人开始寻求内心的解脱,期望领悟到人生的至理。这一句是情感的转折点,表明诗人试图从对现实困境的哀伤中走出,转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5. 表明心志,超脱世俗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诗人宣称自己秉持着上古之人纯真质朴的心境,不在乎后世之人的讥讽嘲笑。这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坚守自我的决心,展现出一种遗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6. 巧用典故,古今共鸣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诗人行至七里濑,目睹严子陵垂钓之处,不禁联想到任公钓鱼的典故。严子陵拒仕隐居,任公心怀大志以大钓巨饵钓大鱼,这两个典故虽代表不同人生选择,但都蕴含着超脱世俗的精神。诗人认为,尽管时代不同,但自己与古人在精神追求上能够契合相通。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深化了主题,表达出诗人在困境中对精神慰藉和理想人生的追求。
艺术特色总结
- 情景相生:诗歌将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自然景色描写紧密结合,景中含情,情因景发,使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 用典精当:借助严子陵、任公等典故,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与人生态度,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情感起伏:从开篇的羁旅愁闷,到触景感伤,再到思考解脱、表明心志直至与古人共鸣,情感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展现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
解析:
1.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 解析:开篇便点明时节与心境。“羁心”指羁旅在外的愁绪,诗人长久漂泊,这种愁绪在秋日清晨愈发浓烈。两个“积”字强调愁绪并非一时之感,而是长时间的累积。在满心愁绪之下,诗人展开游目远眺,既为舒缓情绪,也引出下文所见到的景色。此句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情感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漂泊的孤寂与内心的压抑。
2.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 解析:诗人以“孤客”“徒旅”自称,突出孤身一人在外漂泊的状态。“伤逝湍”中,“逝湍”指奔腾流逝的急流,诗人由急流联想到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返,从而心生感伤,饱含对岁月流逝、年华不再的喟叹。“苦奔峭”里,“奔峭”描绘江岸陡峭,行程艰难,“苦”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愁苦之情。这两句借眼前之景,将诗人的时光之叹与旅途之苦紧密融合。
3.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 解析: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水画面。溪水清浅,水底石头清晰可见,溪水缓缓流淌,发出潺潺声响,营造出一种悠然的氛围。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落在山间,山峦在余晖映照下熠熠生辉。此景看似宁静美好,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与前文诗人的伤苦之情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4.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 解析:“荒林”点明树林的荒芜,然而“纷沃若”又描绘出树林枝叶繁茂的样子,繁茂却显荒芜,暗示出一种衰败之感。“哀禽相叫啸”从听觉角度,描绘鸟儿发出的阵阵哀鸣,在这荒芜的树林中回荡,营造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氛围。此句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将情感与景色紧密相连,做到了情景交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