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
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
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
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霜。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
赏析:
《饮酒·其十七》是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诗人以细腻笔触、巧妙用典和深刻洞察,展现了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思考与对自我操守的执着坚守。诗作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典故和人生归宿的描绘,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世俗功名的虚幻,彰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高远境界。
一、开篇自喻:幽兰待风,超凡脱俗
1. 高洁自比,期待绽放:“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诗的开篇,陶渊明以幽兰自喻,庭前的幽兰默默蕴含着馥郁的芬芳,静静等待清风的轻抚。“幽兰”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典雅的品质,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内心拥有如幽兰般的美好德行。“含薰”二字,强调了其内在品质的内敛与深沉,不轻易示人,却又真实存在。“待清风”则流露出诗人对展示自身才华与品德时机的期待,如同幽兰等待清风将其芬芳远播,体现出诗人虽身处平凡,却怀揣着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
2. 脱颖而出,卓然不凡:“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当清风洒脱而至,幽兰在风中尽情释放芬芳,瞬间与周围的萧艾等杂草区分开来。这一情景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合适的时机凭借自身的卓越品质脱颖而出,展现出超凡脱俗的气质。“脱然”一词赋予清风灵动、自由的形象,暗示着机遇的突然与自然。而幽兰与萧艾的鲜明对比,更强化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与珍视,同时也暗示了在世俗的芸芸众生中,诗人的与众不同。
二、人生思索:迷途知返,顺应自然
1. 迷失与抉择:“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诗人感慨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中,难免会迷失曾经坚定前行的道路。“行行”描绘出人生不断前行的动态过程,而“失故路”则真实地反映出在复杂的人生境遇中,人们容易偏离初心。然而,诗人并未陷入迷茫与绝望,而是提出“任道或能通”,即顺应自然之道,或许能够找到通达的路径。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深刻思考,他认为在面对困境与迷茫时,不应盲目挣扎,而应遵循内心的指引与自然的规律,展现出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智慧。
2. 觉悟与警醒:“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觉悟,意识到应当及时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鸟尽废良弓”这一典故源自历史故事,常用来比喻事成之后,功臣往往会被抛弃。诗人借此暗示追逐功名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不可贪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警醒,也是对世人的劝诫,表明诗人已看透世俗功名的本质,不再被其迷惑,坚定了回归本真、坚守自我的决心。
三、批判功名:古今同归,虚幻无常
1. 往昔追名者的狂热:“古时功名士,慷慨争此场。”诗人将目光投向古代,描绘那些追求功名的士人,他们满怀激情、慷慨激昂地在名利场上角逐。“慷慨”一词生动地刻画了这些人对功名的热切追求,为了功名利禄不惜全力以赴。这一句展现了世俗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功名的狂热追捧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取向,也为下文对功名虚幻本质的揭示做了铺垫。
2. 终究皆归尘土:“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然而,无论这些人在生前如何风光无限地追逐功名,一旦生命终结,都无一例外地归葬于北邙山。“北邙山”在古代是着名的墓葬之地,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归宿。这句诗深刻地表明,无论生前的功名如何显赫,在死亡面前,一切都化为乌有,突出了功名的虚幻与无常。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打破了人们对功名的盲目崇拜,引发读者对人生真正价值的深入思考。
3. 墓地荒芜,繁华不再:“松柏为人伐,高坟互低昂。颓基无遗主,游魂在何方?”诗人继续描绘墓地的景象,曾经墓地周围象征着不朽与庄重的松柏被人砍伐,高大的坟墓也高低错落,一片荒芜。“颓基无遗主”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墓主的后人已不知去向,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早已不复存在。“游魂在何方?”以反问的形式进一步强化了生命的消逝与功名的虚幻,曾经为功名拼搏一生的人,死后连灵魂都无处可依,深刻地揭示了功名的短暂与不可靠。
四、淡泊名利:视名如霜,珍视今朝
1. 荣华的可怜可悲:“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诗人承认荣华富贵在世俗眼中确实是珍贵之物,但同时也指出它的可怜与可悲之处。荣华虽能带来物质上的享受和表面的荣耀,但却如过眼云烟般虚幻无常,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持久的满足与幸福。这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世俗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他超越了世俗对荣华的盲目追求,以一种更为清醒和深刻的视角看待人生的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