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夏侯玄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知机合道,以礼终始者与!夫欲极道德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岂其局迹当时,止于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此仁心着于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全于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于汤武之事矣。
乐生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使即墨、莒人,顾仇其上,愿释干戈赖我,犹亲善守之,智无所施之。然则求仁得仁,即墨大夫之义也;任穷则从,微子适周之道也。开弥广之路,以待田单之徒;长容善之风,以申齐士之志。使夫忠者遂节,勇者义着,此又齐、燕之所同也。
夫迷于利者,往往以利丧身;而达于义者,或以义显名。故前有微子之得仁,后有薛公之释楚,可谓知命者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或者其殆庶乎?
以乐生之经始图大,岂其区区燕、齐之利哉?其所以求者,存亡之机,圣主之事也。乐生遗燕惠王书,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是谓义笃而辞顺,故览其文者,莫不慨然。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
夫忠至者无文,然其声动人者,其唯乐生乎!
……
赏析:
《乐毅论》是夏侯玄的杰出史论之作,通过对乐毅事迹的探讨,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了解历史人物及相关政治军事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内涵
高尚道德与宏大志向的推崇:夏侯玄高度赞扬乐毅将道德置于首位,以天下为己任,不局限于兼并土地的短期利益。乐毅讨伐齐国,意在彰显燕主之义,秉持“围城而害不加于百姓”的仁爱,追求“至德全于天下”的境界。这种对乐毅道德理想的阐释,反映出夏侯玄对高尚政治道德的向往,认为真正的政治家应超越功利,以道德引领行动,为国家与天下谋长远福祉。
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的剖析:文中详细阐述乐毅在战争中的策略,如对即墨和莒城“方恢大纲,以纵二城,牧民明信,以待其弊”,体现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与战略眼光。乐毅深知过度逼迫可能引发顽强抵抗,选择围而不攻,既展现军事威慑,又给予敌方归附机会,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治目的。夏侯玄借此强调,优秀的战略家不仅要善于军事进攻,更要懂得把握政治局势,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
义利之辨与命运抉择的思考:夏侯玄通过对比“迷于利者”与“达于义者”,深入探讨义利关系。乐毅不被眼前利益左右,坚守道义,成就千古美名,如微子、薛公等。作者借此表明,在人生与政治舞台上,坚守道义是实现长远目标、把握命运的关键,追求正义和道德的行为终将获得认可与尊重。
忠诚与使命意识的强调:乐毅给燕惠王的书信,被夏侯玄视为忠诚与使命的表达。乐毅通过书信“辩以达其志,因以宣其心”,虽遭受误解仍坚守对燕国的忠诚与自身使命。夏侯玄借此强调,忠诚是臣子的重要品质,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坚守使命,为国家和理想不懈努力。
二、艺术特色
立意高远,见解深刻:夏侯玄跳出对乐毅单纯军事成就的评价,从道德、政治、人生哲学等多维度审视,挖掘乐毅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与意义。对乐毅追求“至德”的解读,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与道德洞察力,使文章立意高远,为读者提供全新且深刻的历史视角。
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文章逻辑结构清晰,论述层层递进。开篇点明乐毅“知机合道,以礼终始”,总领全文;接着从乐毅战争的道德基础、政治智慧、义利选择及忠诚使命等方面展开论述,各部分紧密关联,环环相扣。如在阐述乐毅围而不攻策略时,先说明其战略意图,再论述带来的政治影响,最后归结到对其智慧的肯定,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语言简洁,气势充沛:夏侯玄语言简洁精炼,用简洁文字表达丰富思想,如“不屑苟利,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短短数语,将乐毅的远大志向与高尚品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文章气势充沛,通过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如“当此之时,求贤之君,英雄之士,可不勖哉!”以反问强调对后世的激励,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乐毅论》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特色,成为古代史论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研究乐毅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后世在政治、军事、道德修养等方面提供宝贵启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