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新能源工厂里,机械臂正将成都宁德时代工厂生产的电池精准嵌入车架;50公里外的璧山,重庆京东方的柔性屏经成渝高铁2小时运抵成都,组装成华为平板电脑。这两个场景,是川渝产业协同的微观缩影——就像嘉陵江与长江在朝天门交汇,两地产业在互补中融合,催生出一个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
在重庆巴南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们围着屏幕争论不休。屏幕上,搭载成都电子科大智能驾驶系统的UNI-V车型,正以120公里时速完成自动变道。“以前我们造燃油车,核心技术卡脖子;现在搞新能源,川渝配套率超70%。”研发总监王工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重庆造整车、成都供电池、德阳出电机、宜宾产锂材,这条从锂矿到整车的完整链条,2024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
这种协同藏着不少“巧思”。宁德时代成都工厂的电池车间,AGV机器人沿着磁轨运送电池包,它们的目的地是重庆的长安、比亚迪工厂。“通过成遂渝高铁的冷链集装箱运输,电池损耗率从5%降到0.3%。”工厂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前从宁德运电池到重庆要3天,现在从成都过去只要2小时,一年省了2000万运费。”在重庆涪陵,长安新能源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阿维塔工厂,生产线一半的设备来自德阳的二重集团,软件系统则由成都天府软件园的团队开发,2024年销量突破5万辆,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黑马。
电子信息的“全球拼图”
成都高新区的英特尔工厂里,晶圆在超净车间完成切割,这些芯片将在3天后出现在重庆西永的惠普工厂,变成笔记本电脑的“大脑”。这个细节背后,是川渝电子信息产业的“错位协作”:成都聚焦芯片设计、软件开发,重庆主攻智能终端制造,两地联手占据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产能、1/5的平板电脑产量。
在遂宁的印制电路板产业园,四川英创力电子的车间灯火通明。工人小李正在检测电路板:“这片给重庆的OPPO手机,那片发往成都的华为基站。”这家企业一半的订单来自成渝两地,物流车每天在成渝高速上往返两趟。“以前我们要去深圳找客户,现在成渝的订单就够吃了。”老板陈总笑着说,“重庆的笔电、成都的通信设备,就像两个齿轮,带着我们转起来了。”2024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全球每3台笔记本就有1台“川渝造”。
新赛道上的“并跑争先”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科学家们正给实验猴注射新冠疫苗。这里的威斯克生物研发的疫苗,生产线设在重庆高新区,2024年产能达10亿剂。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团队,刚研发出可降解的无人机材料,试飞场地选在了自贡的凤鸣通用机场——那里聚集了2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从研发到测试的完整链条。
川渝联合实施的257个重点研发项目,正在结出硕果。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模型悬浮在轨道上,这个项目已申请30项专利;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正为重庆的汽车碰撞模拟提供支持。“以前搞科研各干各的,现在仪器共享、数据互通,去年我们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川渝科技协同办公室的张主任展示着共享平台的数据:1.4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实现跨区域共享,为企业节省研发成本超10亿元。
三、人口与市场:1亿人的“内需蓄水池”
成都宽窄巷子的周末,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竹筒奶茶拍照;重庆观音桥的深夜,火锅店叫号声此起彼伏。这两个场景背后,是川渝地区1.02亿常住人口的庞大身影——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80%,构成中国内陆最大的“内需蓄水池”,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消费市场的“烟火气”
在成都的盒马鲜生,攀枝花芒果、眉山柑橘、达州脆李摆了满满一货架。采购经理小王打开数据后台:“这些本地水果70%在川渝消化,去年卖了2.3万吨,比进口水果还火。”这种“家门口的市场”,让川渝在外部环境波动时更有韧性。2024年,川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相当于云南省全年GDP,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3%,智能家居增长3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
重庆九街的夜市,00后小周正用手机直播吃火锅。镜头里,毛肚在红汤里七上八下,弹幕里“要链接”的留言刷个不停。“我每月直播带货能赚8000元,粉丝一半是川渝的,他们就认本地火锅料。”像小周这样的“本地主播”,在川渝有12万人,带动农产品、食品等“川渝造”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在成都的“东郊记忆”,文创店里的蜀绣笔记本、熊猫玩偶,70%卖给了本地年轻人,店长说:“以前靠游客,现在本地人消费占大头,周末要补货三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