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是《诗经·国风》的一部分,包含14首诗歌。
《诗经·召南》第一篇是《鹊巢》,《诗经·周南》第一篇是《关雎》,都是以鸟雀起兴,引入爱情婚姻的内容。
国风·召南共有十四首诗:鹊巢、采蘩、草虫、采苹、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襛矣、驺虞。
(一)鹊巢
《召南·鹊巢》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诗,描写贵族婚礼的场景。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鸠居鹊巢”起兴,比喻新娘入住新郎家。
诗中用“百两御之”“百两将之”“百两成之”描绘迎亲车队的盛大,展现婚礼的隆重。
关于诗的主旨存在不同解读:一说赞美新娘如鸠居鹊巢般与新郎结合;另一说认为是弃妇诗,以“鸠占鹊巢”暗讽新妇取代原配。
该诗语言简洁,通过重复递进的句式,生动再现了古代婚礼的热闹场面。
维鹊有巢,
喜鹊筑成巢,
维:发语词。
鹊:喜鹊。
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
维鸠居之。
鳲鸠来住它。
鸠:一说鳲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贵州民间传说斑鸠不筑巢,居其他鸟类筑的巢。
居:侵占。
之子于归,
这人要出嫁,
归:嫁。
百两御之。
车队来迎她。
百:虚数,指数量多。
两:同辆。
御(yà):同“迓”,迎接。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
方:并,比,此指占居。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将(jiāng):送。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
盈:满。此指陪嫁的人很多。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
此诗为国君之婚礼。
此诗为诸侯之婚礼。
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盛可以知道,应为贵族的婚礼,而不是一般民间的婚礼。
全诗三章,都以鸠居鹊巢起兴。
喜鹊筑好巢,鳲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
“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
诗中还点明成婚的季节,“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这也是当时婚嫁的季节。
各章二句写鳲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
“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
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
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
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
“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
“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
“子之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
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
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
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二)采蘩
《采蘩》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一首诗,描写人们为祭祀采摘白蒿(蘩)的劳作场景。
全诗三章,采用问答形式,点明采蘩的地点在沼泽、沙洲和山涧,用途是公侯家的祭祀活动。
诗中“被之僮僮,夙夜在公”等句生动刻画了采蘩者从早到晚忙碌的形象,最后“薄言还归”则表现她们完成任务后的疲惫与归家的心情。
关于采蘩者身份,多认为是供役使的宫女或奴仆,而非贵族夫人。
白蒿是古代祭祀常用植物,嫩叶可食用,根茎可入药。
诗歌语言简洁,带有民歌风格,反映了周代祭祀文化的细节。
国风 · 召南
于以采蘩?
于以:在哪里。采蘩:采摘白蒿。
于沼于沚。
于沼于沚:在沼泽边的沙洲上。
于以用之?
于以用之:用来做什么。
公侯之事。
公侯之事:用于公侯的祭祀。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涧之中:在山间的小溪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公侯之宫:用于公侯的宫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