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成田机场的免税店里,陈志远盯着货架上五颜六色的杯面出神。包装上那些日文说明他看不懂,但"3分钟美味"之类的汉字已经足够传达信息。他拿起一盒咖喱味的,手指抚过那层覆膜包装,塑料纸发出清脆的沙沙声。
"买这个干嘛?咱们又不是没有面条。"同行的销售总监老刘嘟囔着,手里提着给老婆买的化妆品,"这东西不就是油炸面条加调料包吗?"
陈志远没答话,只是将货架上每种口味各拿了一盒。收银台前,他看着这些杯面被小心地包进防震泡沫里,突然问道:"老刘,你儿子上大学早餐吃什么?"
"食堂啊,要么就饿着。"老刘挠挠头,"那小子懒得很,宁可多睡十分钟..."
飞机起飞时,陈志远透过舷窗看着逐渐变小的城市轮廓。这次日本考察原本是为了家电生产线,但他的注意力却被便利店那些匆匆撕开杯面的上班族吸引了。空姐送来餐食,他尝了口日式拉面,眉头微皱——太淡,不适合中国人口味。
"陈总,大阪机械厂的报价单。"老刘递过文件夹,"比国内贵40%,但精度确实高。"
陈志远合上文件,从行李架取下那袋杯面:"回去后召集食品研发部,我们做这个。"
"做方便面?"老刘差点打翻咖啡,"咱们可是正经家电企业!"
"饥饿是最好的调味料。"陈志远说了句看似不相干的话,目光落在前排那个正用笔记本电脑赶报告的年轻商人身上。那人手边放着半碗已经泡好的杯面,香气飘满了整个机舱。
志远集团食品实验室里,十几个撕开的杯面包装袋堆在操作台上。张建军戴着橡胶手套,正用镊子将脱水蔬菜粒分类排列。旁边的小白板上写满了各种数据:复水时间、油脂含量、钠离子浓度...
"日本人真他妈讲究。"老技工王师傅捏着一根弯曲的面饼,眯起眼睛观察其截面,"这面条是蒸过再炸的,孔隙率控制得绝了。"
陈志远站在窗前,手里捧着杯秦雪特调的中药茶——自从上次体检查出高血压,她就开始监控他的饮食。窗外,志远家电一厂的烟囱正冒着白烟,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洗衣机生产线。
"能用挂面设备改造吗?"他突然问。
王师傅一愣,随即拍着大腿笑起来:"陈总您这是要逼公鸡下蛋啊!"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卷尺,在桌上比划起来,"也不是不行...得加个蒸汽箱,还有切割模具得重做..."
张建军抬起头,眼镜片上反射着数据屏的蓝光:"关键在油炸工艺。我们检测到日本面饼的含油量控制在18%-22%,这个区间既能保证口感又不易变质。"
实验室门被猛地推开,苏晓梅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手里挥舞着一份文件:"国营第一调料厂同意合作了!他们可以提供基础汤粉!"
陈志远接过合同,眉头却皱得更紧了。这份标准供应协议里没有任何独家条款,这意味着其他厂家也能获得同样的原料。他抬头看向墙上"差异化竞争"的标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出知青时代学会的《东方红》节奏。
"不够。"他最终说道,"我们要有自己的核心配方。"
当天晚上,陈志远在办公室架起酒精炉,用从日本带回的各种调料包调配汤底。凌晨三点,当保安巡逻到这一层时,发现董事长正对着一排标号的小碗皱眉沉思,整个走廊弥漫着复杂的香料气味。
"陈总,您这是..."保安老赵忍不住问。
"老赵,来尝尝。"陈志远递过一碗棕红色的汤,"像不像当年知青点老灶台炖的牛肉味?"
老赵咂摸着嘴,突然瞪大眼睛:"神了!就是这个味儿!那年冬天下大雪,队长偷偷宰了头病牛..."
陈志远眼睛亮了起来,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着什么。窗外,东方已现鱼肚白。
三个月后,志远集团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在废弃的挂面车间里诞生了。这台由王师傅带队改造的"四不像"设备,处处透着土法上马的痕迹——蒸汽箱是用旧锅炉改的,切割机借用了包装车间的模组,就连最关键的油炸槽都是焊接了几个大铁桶拼成的。
但就是这台设备,产出了第一批"志远牌"红烧牛肉面。陈志远站在流水线末端,拿起刚包装好的样品,塑料薄膜还带着余温。包装设计是楚明月熬了三个通宵的成果——简洁的红白配色,一个冒着热气的碗图案,以及醒目的"三分钟即食"字样。
"尝尝。"他递给张建军一包。
面饼在开水中渐渐舒展,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张建军吸溜了一口,突然呛得咳嗽起来:"这...这也太咸了!"
"学生和工人需要补充电解质。"陈志远平静地说,"秦医生核算过钠含量,在安全范围内。"他自己也尝了一口,眉头微蹙,"还差点什么..."
"辣椒。"苏晓梅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口,手里拎着个塑料袋,"我从老家带来的,当年知青点种的就是这个品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