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敲打着《江东日报》编辑部的玻璃窗,周雅盯着电脑屏幕上闪烁的光标,手指悬在删除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总编刚刚亲自改过的稿件里,"志远食品"被替换成了"某不良企业","亚硝酸盐超标"前面加上了"再次"二字——尽管这是第一次事件。
"小周啊,你还年轻。"总编拍着她肩膀时手上的油墨味还留在她衬衫上,"赵副镇长昨天专门来过电话,这种报道要注意'社会影响'。"
周雅端起已经冷掉的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液体滑过喉咙。屏幕上,她精心调查的赵氏化工厂与伪劣农药的关联段落被整段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对"乡镇企业质量监管漏洞"的泛泛而谈。
"周姐,楼下有人找。"实习生的声音从工位外传来。
周雅抬头看了眼挂钟——晚上九点二十,这个时间谁会来报社找她?她保存文档,顺手将U盘拔下塞进口袋,乘电梯下楼的十几秒里,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U盘边缘的金属划痕。
一楼大厅的休息区,陈志远正仰头看着墙上张贴的报社历年获奖作品展板。他今天穿了件深灰色立领衬衫,袖口卷到手肘处,露出结实的小臂。听到电梯声响,他转过身来,手里拿着份当天的晚报。
"打扰你加班了。"陈志远指了指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报道,《志远食品恢复生产,质检合格率100%》被挤在版面最下方,旁边是半版篇幅的《赵氏化工荣获省优称号》专题报道。
周雅苦笑着将U盘在指间转了个圈:"我写的四千字调查报道,最后见报的不到四百字。"
"猜到了。"陈志远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所以我来挖墙脚。"
纸袋里是一份企划书,封面印着"志远企业通讯社筹建方案"。周雅翻开第一页,呼吸微微停滞——预算栏那个数字足够养活她现在所在的整个社会新闻部三年。
"你要办媒体?"周雅的声音因惊讶而略微提高,"你知道现在宣传部对内部刊物的审批有多严格吗?"
陈志远示意她继续往后翻。在组织架构图那页,通讯社被划分为"企业文化建设部"下属机构,但采编团队却直接向董事长办公室汇报。最引人注目的是最后一页的顾问名单——几位新闻学界泰斗的名字赫然在列,其中两位还是周雅研究生时期的导师。
"不是企业内刊,是真正的媒体。"陈志远的声音很轻,却像锤子敲在周雅心上,"我们需要有人把那些被删掉的真相说出来。"
大厅顶灯在陈志远眼中投下细碎的光点,周雅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雨夜,他在实验室里盯着亚硝酸盐检测报告时的眼神——同样的坚定,同样的义无反顾。
"我明天还要交稿。"周雅最终说道,将企划书塞回纸袋。但当她转身走向电梯时,手指紧紧攥住了那个装有被删稿件的U盘。
三天后,《江东日报》社会新闻部的同事们围着周雅空荡荡的工位窃窃私语。办公桌上整齐地摆着记者证和门禁卡,电脑屏幕还停留在她最后修改的文档界面。总编室里传来摔杯子的声音,随后是总编歇斯底里的咆哮:"吃里扒外!她知不知道是谁在给报社发工资?!"
而此时,周雅正站在志远集团顶楼的会议室里,面对二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调查记者和摄影师。阳光透过落地窗照在长桌上,映亮了她刚发到每个人手中的创刊号策划案。
"《消费者实话》,"周雅指着白板上的版面设计图,"不是企业宣传册,而是真正为消费者发声的媒体。创刊号主题——'农药里的秘密'。"
会议室门被推开,陈志远带着一身寒气走进来,手里抱着厚厚一摞文件。"刚拿到的检测报告,"他将文件放在桌上,最上面一页盖着省农科院的红章,"赵氏化工卖给棉农的'保铃丹',有效成分不足标注的十分之一,却添加了世界卫生组织明令禁止的剧毒物质。"
一位戴黑框眼镜的摄影师吹了声口哨:"这要是发出去,赵建国得连夜去省里搬救兵。"
"所以要快,要准。"周雅将U盘插入投影仪,墙上立刻显示出她这三个月来秘密拍摄的画面——赵氏化工厂后门凌晨运输的桶装原料,化验室窗台上枯萎的绿植,还有最触目惊心的一组照片:某棉田里畸形发育的棉桃和旁边皮肤溃烂的农民手臂。
陈志远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马路上如蚂蚁般大小的行人。"十年前我当知青时,"他的声音突然变得遥远,"生产队用土法配的农药,烧坏了不少人的肺。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们那些配方有问题..."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听见空调出风口细微的嗡嗡声。周雅注意到陈志远说这话时,右手无意识地按在了左胸上方——那里有一道她从未注意到的淡淡疤痕。
"明天这个时候,"周雅打破沉默,"我要看到暗访组拿到赵氏化工的原料采购单,摄影组追踪到他们废料倾倒的完整路线,数据组整理好近五年使用过这款农药的农户名单。"她环视众人,"有问题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