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小年。
省供销社的仓库门前积雪半尺厚,屋檐下的冰棱如刀锋般垂挂。陈志远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走近时,供销社主任马德福正指挥工人将"金太阳"年货礼盒堆成一人高的展示台。那些红底金字的包装在雪地里格外扎眼,塑料覆膜在阳光下折射出廉价的彩光。
"马主任,年货备得挺足啊。"陈志远掸了掸军大衣领口的雪粒。
马德福转身时,老式棉鞋在雪地上拖出两道深痕。他搓着冻得通红的手,眼镜片上蒙着白雾:"陈厂长,您看这事儿闹的......不是我不给红星面子,可老百姓就认这喜庆颜色。"他指了指身后堆积如山的"金太阳"礼盒,"您那军绿色包装,老辈人说像......"
"像弹药箱?"张建军的声音突然炸响。
众人回头,只见五辆军绿色解放卡车碾着积雪驶来,排气筒喷出的白雾在寒风中凝成一道道烟柱。张建军从驾驶室跳下,军棉帽的护耳随着动作啪嗒作响。他身后三十多名退伍兵正在卸货,墨绿色的红星礼盒在雪地上排成整齐方阵,每个盒角都烫着暗金色的五角星徽记。
供销社的售货员们不自觉地围拢过来。张建军抓起一个礼盒猛地掀开——内衬是银灰色的特种纤维,秦雪用野战医院无菌布改良的保鲜层上,印着"军工技术转民用"的蓝色钢印。掀开隔层,六个罐头组成的五角星中央,静静躺着一台迷你电扇,扇叶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
"这是......"最年轻的女售货员王小花忍不住伸手。
"炮弹壳边角料冲压的。"张建军按下开关,扇叶旋转成一片光轮,"耗电量只有普通电扇的三分之一。"
随着转速提升,扇叶间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费翔在春晚上演唱《故乡的云》的片段,0.5秒的镜头被楚明月用激光技术刻在了每个罐头底部。画面最后定格成"军民共庆新春"六个立体字,每个笔画都由细密的专利编号组成。
马德福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当然知道赵家这批"金太阳"的猫腻——腊肠里掺了四成淀粉,塑料包装遇热会释放刺鼻气味。但更让他心惊的是门外动静:那些退伍兵卸货时展现出的军事化效率,像一支正在占领阵地的轻步兵连。
"马主任,尝尝这个。"陈志远从内袋掏出个扁铁盒。盒盖上蚀刻的《军民鱼水图》是楚明月用绣花针手工雕刻的,打开后六颗酒心巧克力整齐排列,酒香混着可可的醇厚瞬间弥漫开来。
老马刚咬破巧克力,供销社后门突然传来玻璃碎裂声。众人转头,只见赵明辉的助理郑三正慌不择路地翻窗逃跑,怀里账本中飘落一张彩色照片——林美玲穿着振袖和服在东京浅草寺前微笑,背景横幅上的"昭和62年新春商谈会"字样清晰可见。
腊月廿八,省电视台演播厅。
周雅用钢笔尖挑开"金太阳"礼盒的缎带,珍珠耳坠在聚光灯下微微晃动。女记者今天特意穿了件大红毛衣,袖口还沾着昨夜暗访食品厂时的面粉。
"观众朋友们,现在揭晓'最受期待年货'盲测结果。"她挖起一勺赵家的"传统八宝饭",塑料勺刮到碗底才碰到零星红豆。镜头推近时,秦雪突然递上紫外线灯——米饭表面顿时浮现出蓝莹莹的荧光斑点。
导播间瞬间大乱。制片人刚要切换画面,监控屏突然跳出费翔的春晚彩排画面——歌手背后LED屏闪过0.5秒红星罐头的激光防伪标。虽然导播立即切断信号,但全国观众都已看见那抹军绿色在春晚舞台上一闪而过。
"这段素材谁提供的?"台长在后台暴跳如雷。
没人注意到,道具组小吴正悄悄将一个贴着"春晚备用"标签的罐头盒塞进背包——那是三天前林美玲"不小心"遗落在化妆间的。
除夕夜,青龙山哨所。
零下二十度的寒风呼啸着掠过了望塔,哨兵李大勇的睫毛上结满冰霜。突然,山路上亮起一长串车灯,引擎轰鸣声惊飞了林中的寒鸦。
"卫生队?"李大勇眯起眼睛。
五辆改装过的军用救护车碾着积雪驶来,车身上"红星医疗"四个大字被雪粒打得沙沙作响。秦雪跳下车时,白大褂下露出军绿色棉裤,她掀开后车厢的保温箱,蒸腾的热气瞬间模糊了所有人的护目镜。
"五百个饺子,二十种馅料。"女医生声音有些发颤,"每个罐头盒底部都刻着你们家乡的经纬度。"
哨所里的电视机正播放着特别节目。画面里苏晓梅带着"雏鹰计划"的孩子们包饺子,小姑娘李小花踮着脚往面皮里塞硬币时,不小心把面粉抹在了镜头前。
"报告!"通讯员突然冲进来,"山下来了好多老百姓!"
蜿蜒的山路上,上百辆自行车正吃力地爬坡。车把上挂着的红星灯笼摇摇晃晃,照亮村民们冻红的脸庞。领头的李老汉卸下背篓,里面躺着台改装过的"雪莲"电扇——扇叶上歪歪扭扭刻着"给最可爱的人",底座里藏着张建军特制的暖手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