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的暴雨冲刷着"江临县国营罐头厂"的锈铁门,陈志远抹去脸上的雨水,指尖触到门牌上剥落的红漆。这座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厂房像头搁浅的钢铁巨兽,破碎的玻璃窗后隐约可见停滞的生产线轮廓。
"资产评估报告有问题。"苏晓梅的声音混着雨声传来。少女撑着的黑伞向陈志远倾斜,自己半边肩膀已经湿透,手里紧攥的账本却滴水未沾。她翻到折角的那页:"固定资产折旧多算了17%。"
厂区深处突然传来金属撞击声。张建军从破碎的窗户探出头,工装沾满红褐色的污渍:"老陈!快来看!"工程师的声音在空荡的厂房里激起回音,像在呼唤沉睡的幽灵。
罐头车间里弥漫着腐烂水果的甜腻气息。张建军的手电筒光束停在一台锈蚀的庞然大物上——意大利产的真空封罐机,铭牌上的"1968"字样依稀可辨。工程师激动地拍打机器外壳:"当年最先进的!只要换个密封圈..."
"能生产军用罐头。"突然插入的男声让所有人转身。郑局长不知何时出现在车间门口,草帽下的眼睛闪着精光,"七十年代这里负责战备物资。"
雨水顺着墙缝渗入,在水泥地上汇成细流。陈志远蹲下身,指尖掠过地板某处——几不可见的轮胎印通向隐蔽的后门。前世赵明辉就是通过这个罐头厂,将走私家电伪装成食品运输。
谈判在厂办会议室进行。县代表团的搪瓷缸在桌上排成一列,蒸腾的热气模糊了他们警惕的表情。当陈志远提出全资收购时,主管工业的副县长差点打翻茶杯:"私企收购国营厂?这...这不合政策!"
"合资经营。"楚明月适时推过设计图。设计师今天穿了件米色西装套裙,发梢还沾着雨水,指尖点在方案标题上:"罐头厂技术改造项目"——这个名头在当下政策里属于鼓励类。
老会计的算盘珠子突然停了:"按这个算法,县里占股51%?"他狐疑地看向陈志远,不敢相信对方愿意让出控股权。
"但经营管理权归我们。"苏晓梅轻声补充。少女翻开附件条款,某行小字写着"县国资派员监督但不干预经营"。这是周雅从体改委搞来的最新政策解读中找到的灰色地带。
窗外的雨声渐密。郑局长突然摘下草帽,露出额角的弹痕:"厂子后面那扇门,通赵家的仓库吧?"这句话像记闷雷,炸得县领导们面色惨白。
签约前夜的清查中,张建军在锅炉房发现了真正的宝藏——三台日本产的高温灭菌釜,被煤灰掩埋得只露出阀门。工程师用改锥刮去铭牌上的污垢时,手指微微发抖:"八十年代最新款...赵家居然拿来当摆设!"
秦雪的发现更惊人。女医生在医务室档案柜里找到批七十年代的体检记录,其中几页被特意标记——这些工人全都接触过某种特殊涂层材料。"难怪..."她对着紫外线灯观察变色的纸页,"赵家想用罐头箱运显像管。"
暴雨在签约当天奇迹般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射着厂门口新挂的"红星食品有限公司"铜牌。陈志远剪彩时,听见人群里传来压抑的啜泣——几个白发老工人正摸着重启的生产线掉泪,他们身上的工装洗得发白,却依然别着当年的"先进生产者"徽章。
复工仪式上,楚明月设计的"新产品"引发轰动。当流水线上滚下首批"青龙山野果罐头"时,围观群众发出惊叹——标签上的插画正是设计师当年在希望小学教孩子们画的家乡风景。最绝的是瓶盖内的防伪标识:用赵家查封的激光设备刻的微缩地图,显示原料采集的精确位置。
"这叫透明溯源。"楚明月向客商解释时,余光瞥见几个穿喇叭裤的年轻人在偷拍工艺流程。她假装整理头发,实则按下胸针上的微型快门——这些人是赵明辉的马仔,领头的那个手腕上有鹰形纹身。
销售奇迹在三天后出现。当省报头版刊登《退伍军人集体就业典范》的报道后,军区后勤部的订单电话直接打爆了刚安装的总机。罐头厂的老传达员不得不翻出尘封多年的军用通讯录,用暗语呼叫当年的老战友:"喂,老班长?你们要的'炮弹'能供货了!"
这通电话揭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七十年代这里确实生产过军用罐头,配方是秦雪父亲参与研发的特殊营养餐。女医生在档案室彻夜翻找,终于在一本《民兵训练手册》夹层里发现了发黄的配方单。
"蛋白质含量是普通罐头的三倍。"她将配方递给陈志远时,白大褂上沾着霉斑,"我爸当年就是因为这个被下放的。"
盛夏的夜晚,陈志远独自巡视着灯火通明的厂区。车间里飘来野果的清香,夜班工人哼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调子。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前世此时的自己——正推着板车在赵家仓库外等活,车上盖着用来伪装罐头的破棉被。
财务室的灯还亮着。苏晓梅正在核算首月利润,算盘珠子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少女的笔记本摊开着,最新一页写着:"首月产量突破20万罐,净利润相当于原厂三年总和。"墨迹未干处有个小小的笑脸,像她此刻抿起的嘴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