钞票铺满床铺的景象比想象中更震撼。十元面额的大团结,一百张,整整一千元。陈志远的手指轻轻抚过这些皱巴巴的纸币,触感真实得令人战栗。1980年的一千元,相当于城里工人三年的工资。
"再数一遍。"他对苏晓梅说。
少女纤细的手指在煤油灯下飞快翻动钞票,算盘珠子噼啪作响。陈志远注视着她紧绷的侧脸,鼻尖上细密的汗珠,以及随呼吸微微颤动的睫毛。这个曾经连账本都看不明白的村姑,如今能在十分钟内完成复式记账。
"一千零四十八元七角五分。"苏晓梅抬起头,眼睛亮得惊人,"比预计多了一百二十六块三毛!"
角落里望风的王小军忍不住欢呼,又立刻被王丽华捂住嘴。粮仓外秋风呼啸,把顶棚的破洞吹得呜呜作响,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陈志远摸出笔记本,就着灯光核对最后几笔账目:安庆收券花费四百,合肥转手得四百三,南京最终兑付...
"周处长那边..."王丽华欲言又止。
"抽成已经给了。"陈志远点点账本某栏,"五十块,他坚持只要两成。"
事实上周维民原本分文不取,最后勉强收下钱还是为了安他们的心。这位财政厅干部看中的显然不是眼前小利,而是陈志远背后代表的某种可能性——就像前世那些天使投资人。
"分钱吧。"陈志远搓了搓手。四人立刻围成一圈,像秘密结社的成员举行神圣仪式。
按照约定,利润分四份:陈志远作为策划者拿四成,苏晓梅管账三成,王家姐弟各一成五。但当苏晓梅将四百多元推给陈志远时,他又退回一百:"给你的奖金。"
"这不行..."苏晓梅像被烫到般缩手。
"你值这个价。"陈志远不由分说把钱塞进她口袋,"没有你那两根金条,这生意做不成。"
手指相触的瞬间,苏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那里有一道新鲜的淤青,是昨天在信用社门缝夹的。少女的拇指轻轻抚过伤处,陈志远心头一跳,急忙抽回手。灯光下,他看见苏晓梅眼眶微微发红。
"明天存信用社。"陈志远转移话题,"三百活期,七百定期。"
王丽华皱眉:"不怕被查?"
"越明目张胆越安全。"陈志远笑了,"现在全县都知道我们是'改革典型'了。"
这倒是实话。周雅那组"争议报道"意外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县里不敢轻易动他们,怕被扣上"阻碍改革"的帽子。连王建军最近都绕着代销点走。
"接下来呢?"王小军摩拳擦掌,"再去收国库券?"
陈志远摇摇头,从床底拖出个铁皮箱。开锁的瞬间,四个脑袋同时凑过来——箱子里整齐码着各种票据:粮票、布票、工业券,甚至还有几张稀罕的自行车票。
"这..."王丽华倒吸一口气,"哪来的?"
"南京黑市。"陈志远挑了张上海自行车票,"知道这值多少钱吗?"
众人摇头。他伸出三根手指:"三十块!而且有价无市。"又指向一叠全国粮票,"这些加起来值两百多。"
苏晓梅突然明白了:"你要做票证生意?"
"暂时不。"陈志远锁回箱子,"这些都是硬通货,留着关键时刻用。"他转向王小军,"明天去县运输公司问问,退役的解放卡车多少钱。"
话题突然转到卡车,三人都愣住了。陈志远笑着展开规划图:"代销点要升级成综合商店,需要自己的运输队。"笔尖在"物流"二字上画了个圈,"下一步是打通省城到县城的货运渠道。"
煤油灯"啪"地爆了个灯花。光影摇曳中,陈志远仿佛又回到前世那间宽敞的CEO办公室,只是眼前这些满脸憧憬的年轻人,比那些西装革履的高管真诚得多。
"需要多少钱?"苏晓梅问到了关键。
"二手车两千左右,但..."陈志远顿了顿,"我打算买新的。"
惊呼声差点掀翻屋顶。新解放卡车要五千多,还得有批条!陈志远等他们平静下来才解释:县农机公司刚到了一批计划内卡车,主管是他父亲的老部下。
"你爹不是..."王丽华脱口而出,又急忙住嘴。
"死了?"陈志远平静地接话,"但他的人脉还在。"事实上,这位"老部下"前世曾受过他父亲庇护,去年偶然在县城重逢,当时对方还只是个科长。
计划连夜制定:陈志远负责搞批条,苏晓梅筹备首付款,王丽华打听营运证流程,王小军去学开车——这小子居然早就会开拖拉机。
"还有个问题。"苏晓梅咬着铅笔头,"赵家会不会..."
话音未落,粮仓外突然传来脚步声。四人瞬间僵住,王丽华迅速吹灭煤油灯。黑暗中,陈志远摸向床底的铁棍,心跳声大得仿佛能震破耳膜。
"陈...陈志远..."压低的男声伴随着轻轻的叩门声。
是李国栋!陈志远松了口气,示意大家别动,自己摸黑去开门。月光下,李国栋的金丝眼镜泛着冷光,手里捏着个信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