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靖康元年,汴京的繁华依旧,酒肆茶楼宾客满座,街头巷尾热闹非凡。
然而,在这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一场变革正在悄然酝酿。
随着香皂市场的不断扩张,赵翊推行的香皂改革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作坊里,一块块散发着宜人香气的香皂被整齐码放,运往大宋的各个角落,充实着国库,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这一日,赵翊正在书房中对着账本细细端详,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此时,管家匆匆走进来,禀报道:“殿下,宋显明大人派人传来消息,二十万燧火枪已经全部准备妥当!”赵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猛地站起身来,兴奋地说道:“好!真是太好了!立刻派人通知李勇,让他亲自押送这二十万燧火枪,十万送往燕京,十万送往延安府。
务必让将士们尽快熟悉掌握,后续我还会继续补足,争取让每人都能配备一支!”
管家领命正要退下,赵翊又补充道:“还有,换下来的绳枪,一定要妥善放好在仓库,任何人不得随意丢失或买卖,将来我自有用处。再给将士们带上五十万个‘大众喜’香皂,务必保证至少一人能分到一个。告诉他们要注意个人卫生,至少三天洗一次澡,喝水也一定要烧开,减少疫病的发生。”
不多时,李勇火急火燎地赶到了赵翊的府邸。他一进门,便大声说道:“殿下,您找我?听说有大任务!”赵翊看着李勇那急切的模样,不禁笑了起来:“李勇啊,你这急性子还是一点没变。
这次可是个重要任务,二十万燧火枪,你亲自押送,燕京和延安府各十万。
这燧火枪可是咱们提升军力的关键,你可得给我办好咯!”
李勇拍着胸脯保证道:“殿下您就放心吧!我李勇办事,什么时候掉过链子?不过,这大冷天的,让我跑这么远,您可得给我点好处。”赵翊笑着摇了摇头:“你呀,就知道讨价还价。行,等你圆满完成任务回来,我请你去醉仙楼好好吃一顿,怎么样?”李勇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殿下可不许反悔!醉仙楼的烤鸭,我可是惦记好久了。”
两人又交代了一些押送途中的注意事项,李勇便领命而去。
看着李勇离去的背影,赵翊收起了笑容,脸上变得严肃起来。
他转身回到书房,拿起暗卫和皇城司上报来的可能阻挠军改计划的人员名单。
展开名单,上面的名字密密麻麻,虽然有些细节出入,但大体上他已经知道是哪些人在暗中作梗。
在南方,以钱、吴、郑三大家族为首,这些家族在当地根基深厚,产业众多,与朝廷中的某些官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钱家掌控着江南的丝绸生意,财力雄厚;吴家则在茶叶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郑家世代经营钱庄,富可敌国。
他们与个别武将勾结起来,妄图抵制军改,维护自身的利益。
而在北方,以西北的种、折还有李大武将世家最为突出。种家世代戍边,折家也是西北的军事望族,而李家更是特殊的存在,因为他们还和西夏皇朝有缘原,前两家由于种师道,折可柔的原因已服从命令,可李家则不甘心在军改中让出部分权利,害怕失去手中的兵权和家族的荣耀。
赵翊深知,只要适当让利,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合作。
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人在蔡京的极力劝导下,放弃了对抗,选择服从军改。
然而,仍有那么一小撮人,冥顽不灵,想一条道走到黑。
赵翊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心中暗道:既然你们不识好歹,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
为了军改能够顺利推行,赵翊决定将这一情况详细写信告知徽宗。
他坐在书桌前,提笔蘸墨,沉思片刻后,开始奋笔疾书。在信中,他向徽宗强调了军改势在必行的重要性,言辞恳切地写道:“父皇,如今大宋内忧外患,军队改革刻不容缓。
任何阻挡军改的势力,都将成为大宋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彻底摧毁,绝无商量的余地。儿臣恳请父皇坚定地支持儿臣,唯有如此,方能重振大宋军威,保我大宋江山社稷。”
赵翊心里清楚,徽宗是支持他的。但事前通知和先斩后奏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仅关乎父子之间的孝道和君臣之间的礼仪,更有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
他不想因为自己的鲁莽,给军改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写好信后,赵翊将信仔细装入信封,封好口,叫来亲信,叮嘱道:“务必将这封信亲手交给父皇,不得有任何闪失。”亲信领命而去,赵翊望着窗外的天空,陷入了沉思。
他知道,军改的道路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前方还有许多艰难险阻在等着他。但他毫不退缩,为了大宋的未来,他愿意全力以赴。
此时,汴京的街头依旧热闹,人们或许还未意识到,一场影响大宋命运的变革即将来临。
酒肆中,说书人正唾沫横飞地讲述着杨家将的故事,引得听众阵阵喝彩;茶楼里,文人墨客们高谈阔论,品评着诗词歌赋。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一场权力与利益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