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的屁股很敏感,总觉得人大会议室里的凳子太硬,硌,不舒服。尤其是来开会的人,一张嘴都那么高屋建瓴,一本正经的做工作报告的气质,和自家学校一开会时,可趴、可仰、可翘、可歪着的“姿态”有着明显区别。
如果不是前面没有两旗,李乐都以为来到了某个衙门的会场。
悄咪咪坐在靠门边的位置,尽量降低存在感,心里盘算着一会儿找个什么借口早点溜。
刚在腐国折腾大半年,回来后课业、两边论文、课题,几座大山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终于,眼瞅着课题会已近尾声。
梅苹坐在主位,对几个田野点的具体分工做最后确认,声音依旧是那种听不出波澜的温软调子,但条理却异常清晰,甚至听来,多了几分强硬的尖锐。
“.....好,闽西三个点先这样,具体调查员配备,会后你们俩细化一下给我。”
梅苹合上手里的文件夹,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目光在室内扫了一圈。
“另外说件事。根据课题研究设计的拓展需求,经我个人审慎评估并报请上级课题责任单位和校社科处备案,我决定邀请一位外校成员深度参与本课题的闽粤田野调查部分。”
话音刚落,原本有些松懈的气氛瞬间绷紧了几分。众人抬眼看向梅苹。
“哦?外校?哪位的专家?”一口塑普的口音慢悠悠说道。
李乐循声瞄了眼,面前名牌上写着相传刚三个字。
名牌后一老头,人矮胖,发花白,一身“老干部”装束,裤腰提到胸口,手里捏着把折扇,说话的时候合上,闭嘴的时候打开。
这么多年学下来,小李厨子对国内学术圈子里的各个大小山头的“英雄谱”不说掌握,大概也都有所了解。
知道这位,人大社会学系的一位博导,副主任,曾经在几篇论文里看到过这位的名字。
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工作,活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初,功成名就之后,就逐渐走上“桃李满天下”的道路,最近这些年,名字出现在某某会议、某个论坛、某个研讨会的次数,比学术文章上要多的多。
在这位相老师说话之后,他身边坐着的是一个穿着板正衬衫打领带的中年男人,人大校方派来参与经费协作管理的陈主任,本就严肃的脸色,此刻眉头更是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梅苹没看他们,目光平静地落回到面前的文件上,仿佛只是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李乐,燕大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生,LSE人类学在读博士生,博士导师惠庆教授。”梅苹抬手示意坐在门口的李乐,
“他的田野选题与我们闽粤宗族研究高度契合,能提供微观权力互动与人情债深描的关键切口,与课题的宏观治理视角形成互补,浓厚填补我们现有设计的观察盲区。”
“未来成果署名中,他将作为重要合作成员之一,负责其专精部分的分析报告。”
“燕大的?”一声带着浓重质疑的轻哼又从陈主任的鼻腔里发出来。他没直接反驳梅苹,却转向身边相老头,“相教授,这....国家社科的重点课题,要求高水平团队,这,突然加个外校的博士生进来,研究深度先不说,我们课题前期论证和立项,成员名单都报上去了。而且跨校加入,还是中途加入,这流程上……”
相老头则推了推眼镜,眼神里带着审视,“梅老师,你选人我们原则上支持。不过,课题刚立项,任务重、时间紧,突然插入新成员,磨合时间、数据口径的统一、沟通成本....这些都是问题啊。再说,”
他顿了一下,似乎斟酌着词句,“燕大那边....研究方向偏理论,跟咱们做的接地气的乡村治理评估,契合度真有那么高么?李....乐同学是吧?他具体参与过哪些同类型调查?周主任和学校这边,怎么说?”
“还有,惠老师的学生,我记得,梅老师也是惠老师的学生吧?那就是,您的师弟?”
“是啊梅老师,国社科的课题,成员变动挺敏感的,审批也麻烦吧?咱们经费、任务都分解好了,突然加人....”
又有一位年轻的老师“好意”提醒道。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滞了几分,其他人的目光也聚焦到梅苹和李乐身上,带着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观望。
面对涌来的目光,李乐不着痕迹地深吸一口气,腰背挺直了些,他清楚自己属于“空降”,也明白跨校合作的微妙。
正准备开口。
“咚。”
一声不轻不重的闷响。
梅苹把手里那支沉甸甸的钢笔,笔帽朝下,稳稳地磕在了厚厚的立项书上。
她抬起头,脸上没什么笑容,目光挨个扫过中众人,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那份柔美此刻裹上了一层不容置疑的硬度。
“课题成员名单在立项一年内,根据研究需要和进展进行合理调整增补,是完全符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规定的。这一点,科研处的老师可以说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